把公共意识的种子深埋孩子心里

2023-09-26 09:12:3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观点声音】

  ■教育孩子身处公共场合时,一言一行都要与社会文明基本标准相契合,注重公共利益,只有不断增强培养孩子公共意识的责任心、使命感,才能答好现代文明之路上国民素质提升这道考题。

  □代立

  每天早晨,在必经的公交车站旁,笔者都会看到环卫工人在忙着清扫垃圾,而这些垃圾一多半是前一天下午附近学校孩子扔在这里的。视近在咫尺的垃圾桶为无物而随手扔垃圾,充分说明了孩子们爱护环境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素养还需要不断加强,这要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只有把公共意识的种子深深种在孩子们的心里,才能让花一样的生命绽放花一样的芬芳。

  在孩子心里深深种下公共意识的种子,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公共意识播种、萌发、厚培的场所。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不仅要看学生在校内的表现,是否尊敬师长关心同学,遵守校纪爱护公物,关键还要看这些美好的行为是否在校外继续闪耀。学生能否做到校园内外的公共素养一致、不走样,是判断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就需要学校在培育公共素养上精耕细作,培养出表里如一、阳光向上的“后浪”。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呵护公共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克服从众心理,教育孩子“即便有人随手扔掉辣条包装,其他人纷纷效仿,这样的事情咱们也不能做”。厘清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区别,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修课,可以避免孩子们稀里糊涂地随大流,做了有损公共利益的事而不自知。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成年人,要把公共意识转化为日常的惠行善举,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身边,有些人随手扔垃圾,有些人在公交车上手机音乐外放、在高铁上横行霸座、在飞机上无理取闹……这些不良现象都是公共素养缺失的体现,更是不顾及他人权益和不考虑他人感受、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作祟,都是公共行为准则在内心植根不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致。这就需要成年人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给孩子做好表率。

  家庭、学校、社会要全方位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和行为,把这些行为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这不仅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良多裨益,也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公共意识是个人修养的体现,社会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文明程度的展现。教育孩子身处公共场合时,一言一行都要与社会文明基本标准相契合,注重公共利益,只有不断增强培养孩子公共意识的责任心、使命感,才能答好现代文明之路上国民素质提升这道考题。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宁艳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