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立场丨书,确立了我的人生坐标
2024-05-14 12:42:19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王安润
如果不是这部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我文学创作的小舟或许会在茫茫水域徘徊很多年。它的出现委实让我眼睛一亮,创作潜质被不断激发出来,艺术想象的翅膀带我飞入一片崭新的天地。从此,我走上了报告文学创作之路,并心无旁骛地坚持到了今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就读的师范学校沸腾了,中文班里文采飞扬的同学们暗暗较劲恶补知识。白天,老师带我们在古典或现代文学的海洋里激情万丈;夜里,一目十行地读小说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书,拓宽视野的同时,也激发着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诗的杨笃文来自开都河畔的连队,他白白净净、身材颀长,非常有诗人范儿。班里搞朗诵会时,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很令人着迷。一个学期下来,他作品不断,几乎可以出诗集了。而来自铁路系统的同桌牛秀霞,端庄秀丽,长我两岁,她的功课很棒,一手好字加见解独到的文章,成为班里名副其实的“大姐大”。
1979年,19岁的我被写作课老师陈镇曲折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居然听着收音机,照葫芦画瓢搞了一部广播剧《一对派克金笔》。治学严谨的陈镇老师很认真地阅读了,在充分肯定我的创作热情后,毫不客气地否定了,并严肃地告诉我:好好读书,摸清广播剧创作规律再动笔。可这毕竟是处女作,满腔热情的我自然非常失落,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后十分沮丧,便毫无目的地在街上溜达着。
在当时库尔勒市最大的新华书店,我被一本装潢平平的书所吸引,它就是《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粗粗浏览后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回到宿舍就再难放下,一口气读完了。书中以新中国成立后,对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和战犯的被俘和改造为线索,展示了他们重铸灵魂成为新中国公民的过程。甲字胡同里的较量,是战场上的延续,虽没有硝烟看似波澜不惊,却环环相扣、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怎么有这么好看的书?文笔行云流水,处处充满人生哲理。简直不敢相信,写这本书时,作者黄济人仅有27岁。
后来成为《绿原报》的编辑时,就是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开始尝试创作报告文学。
1989年,塔里木石油大会战举世瞩目。兵团第二师工程四团紧跟石油工人的脚步,在亘古荒原上大兴土木,为大会战添砖加瓦。我的心弦被深深拨动,驱车200多公里直奔油田开发前线指挥部所在地轮南。住在简陋的地窝子里,吃着没有蔬菜的饭食,呼吸着沙尘呛鼻的空气,我在采访本上不停地记录着。回到报社,仅仅3天,洋洋万言的报告文学《追赶“油龙”的队伍》就完成了。《绿原报》以一个整版推出后,反响强烈,其他报刊相继转载。这是我创作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它我找到了党报副刊吸引读者眼球的切入点,那就是深入火热的生活,融新闻性、文学性于一体,要做到故事感人、构思巧妙、文采飞扬。2001年,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报告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先锋杯”全国报告文学大赛评选中,我写的《灵魂重铸》荣获特等奖。
我时常想,如果不是遇到《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这本书,也许我只会满足于写些抒发生活感怀的小散文,是它让我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写作道路。新闻和报告文学是一对孪生姐妹,将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如今我能够跻身报告文学作家行列,讴歌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天翻地覆的乡村巨变、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要感谢黄济人的这本书。
2005年秋天,我与随中国作家采风团来库尔勒的黄济人见面了。那时他已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紧握这位作家之手我异常兴奋,真想告诉他:“是您的书帮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写作之路。”那本书如同一根精神纽带,把我们紧紧系在一起。2019年,央视热播电视剧《特赦1959》时,我的脑海里立马跳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电视剧正是以这本书为故事蓝本,显示了报告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和社会需求性。
可以告慰黄济人的是,2023年,我在报告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了新突破。这年5月8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新疆3部作品入选,我的长篇报告文学《太阳迟落的高原》榜上有名。
不顾高原缺氧,几上帕米尔深入采访,我得出了这样的认识:帕米尔,塔吉克语为“世界屋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好政策织出的“金丝银线”早已把高原与北京紧紧连在一起。帕米尔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精神风貌。在这个中国“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地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得以充分显现。
感谢书,引领我沿着正确的创作道路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