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丨孙龙珍民兵班:00后玫瑰绽放边境
2024-10-08 08:55:2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有人说,00后是被宠溺的一代。然而,在祖国最西端中哈边境线的巴尔鲁克山脚下,却有一群这样的00后,她们从昔日的“娇娇女”成长为今日边疆的“巾帼守卫者”。她们就是“孙龙珍民兵班”的姑娘们。
巴尔鲁克山色彩斑斓,塔斯提河畔秋风习习。10月2日清晨,记者驱车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6连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正对院门的学习室内,一群身着迷彩作训服的姑娘正全神贯注地自学,有的沉浸在研究生备考的知识海洋中,有的在默默熟记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讲解词。
她们留着齐肩短发,脸庞稚嫩,身材瘦小,初看之下,很难将这群女子与守边护边的重任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姑娘,毅然肩负起守护边疆的神圣使命,用她们的青春和汗水,深情诠释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传承戍边薪火
孙龙珍民兵班的命名,源自一位英勇的先辈——孙龙珍。1940年出生在江苏的孙龙珍,19岁那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骤然升级,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打破了巴尔鲁克山脚下的宁静。在那场激烈的冲突中,孙龙珍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她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孙龙珍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辈学习的楷模。1992年6月,她生前所在的女子民兵班被正式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
这个班由清一色的女兵组成,继续执行着屯垦戍边任务。孙龙珍民兵班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准军事化管理、成建制的女子民兵班。成立以来,孙龙珍民兵班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集体”等。
如今,孙龙珍民兵班已历经20任传承。
一六一团党委常委、武装部部长易宗成介绍,第二十任孙龙珍民兵班2023年7月接班,由原来的12名编制扩编为18名。这是党的二十大后的首届孙龙珍民兵班,更是九师党委打造一流民兵队伍、彰显兵团巾帼风采的一个标杆班。
“为此,九师白杨市人民武装部面向辖区10个农牧团场,招录18岁至28岁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青年。经过严格的笔试、政审、面试等环节,从200多人中选拔出18人,其中14人是00后。”易宗成说。
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家中的独生女,然而,当她们选择加入孙龙珍民兵班时,就意味着要踏上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
“我们都是兵团三代,从小就听过孙龙珍烈士的故事,对我们影响很大。作为在边境线上长大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保卫祖国,我感到很骄傲!”孙龙珍民兵班副班长徐静说。
磨砺铸就坚强
从“娇娇女”到“巾帼守卫者”,这群00后姑娘的蜕变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巴尔鲁克山时,她们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训练。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她们都坚持不懈地练习着体能、射击、战术。双手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脸庞被晒得黝黑,但她们的眼神却更加坚定和勇敢。
“最难的是刚开始集训,很不习惯。”徐静坦言。
剪短发、去美甲、收手机,吃饭睡觉起床听号令……“我们打小受父母宠溺,典型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大家一开始都很难适应准军事化管理。”徐静说,起初的半个月,姑娘们都偷偷哭过。
“练习射击时,我们需要肘关节贴地,时间久了肘关节全都磨破了,可还得继续练习,就这样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现在姑娘们最皮实的地方就是肘关节。”徐静笑着说。
来到孙龙珍民兵班之前,周玉萱刚从山西省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被录取后,瘦弱的身体扛不住训练,常蒙着被子抹眼泪。“爸爸,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想回家。”有一天,吃过晚饭,周玉萱借用教练手机,拨通了爸爸的电话。
为了打消女儿“当逃兵”的念头,父亲周战东搬出了家史:“你爷爷与魏德友爷爷一起复员进疆戍边。我也服役3年,还受到了嘉奖。你通过层层选拔,进了孙龙珍民兵班。老周家三代从军,你要苦练本领,不能给老周家丢脸!”
“听了爸爸的话,我再也没哭过。我不能当逃兵!”周玉萱说。
集训期间,除了军事训练,她们还要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里,她们了解了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屯垦戍边的艰辛历程;在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们聆听老一辈军垦战士的亲身讲述,感受那种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和无限热爱。
集训结束,姑娘们不再依恋手机,起床哨一响不再涂脂抹粉,坐姿站姿不再懒散,就餐作息不再拖拉,在她们的意识里,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历练。
然而这只是她们迈出的第一步。
“报到那天,除了我和罗婉茜外,剩下的人都不熟悉一六一团6连。”徐静说,大家都没想到她们未来两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离城镇60公里远的山沟里,有的人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会有一些失落,但来都来了,那么苦的集训都扛过来了,在这里生活、工作应该也能很快适应。”民兵苏娅说。
“在这里,一日三餐都需要我们自己做,以前在家里,我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今,我们人人都是小厨师,每个人都有拿手好菜。”徐静说,她做的鱼最好吃。
风采映照边疆
青春是短暂的,但青春的价值是永恒的。
在孙龙珍民兵班,这群00后姑娘用她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保家卫国的时代篇章。
训练场上,走正步、打军体拳、单兵训练,她们不输男儿;边境线上,她们不畏严寒酷暑,用双脚丈量祖国边境线,还能操控无人机巡查边境;展馆里,她们当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有时半夜说梦话喊的都是讲解词。”对姜蕊来说,馆内的一切都已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孙龙珍烈士很伟大,她不顾个人安危,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将烈士的感人事迹和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白杨市的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姜蕊坚定地说。
讲好烈士故事、讲好九师故事、讲好兵团故事是姑娘们的责任和使命。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离驻地有100公里,只要有讲解任务,无论轮到谁,她都会认真准备,为参观者讲述魏德友的感人故事。
除了日常巡逻和执勤外,姑娘们还积极参与连队的公益活动。她们为各族农牧民宣讲边防管理条例,帮助他们提高边防意识。她们还走进学校、社区等地,开展红色精神宣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英烈、传承红色基因。
孙龙珍民兵班班长温童瑶说,“我们青年一代既生逢盛世,又重任在肩,要以新担当、新作为,为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这里是先辈们用青春与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确保它无恙!”徐静站在界碑旁坚定地说。
还让姑娘们自豪的是班集体出了一名真正的女兵。今年3月,经过选拔,罗婉茜进入军营。
如今,孙龙珍民兵班已成为一支闻名遐迩的队伍。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精神被代代相传。在这支队伍中,每一位姑娘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她们用自己的光芒照亮着边疆的夜空。
短评
以青春书写忠诚与担当
热依达
在祖国的最西端,巴尔鲁克山的巍峨与塔斯提河的蜿蜒,共同见证了一群00后姑娘的蜕变。她们,就是孙龙珍民兵班的姑娘们,以青春为笔,以边疆为纸,书写了一曲忠诚与担当之歌。
在孙龙珍民兵班,青春不仅是一段时光,更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价值与意义,那就是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坚守中彰显忠诚。她们的学习与训练,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更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守边、护边的神圣职责。她们的每一次巡逻、每一次站岗,都是对国家的承诺与誓言,都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群年轻的姑娘,在坚守边疆的同时,也在不断成长与进步。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在复杂的任务中积累了经验,在团队的合作中学会了互助与奉献。这种成长与进步,不仅让她们更加坚定了守边的信念与决心,也让她们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榜样。
孙龙珍民兵班的姑娘们,用她们的青春与坚守,铸就了一座忠诚与奉献的丰碑。她们的行动,让边疆大地更加安宁与祥和;她们的精神,激励着更多青年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