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中原墓葬文化在新疆地区流传的例证

2022年06月02日 10:06:5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丝路瑰宝】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在新疆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几尊阿斯塔那古墓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彩绘泥塑镇墓兽,它们以面目狰狞的造型、怪诞抽象的形象、谲诡奇特的构思,让观众连连称奇。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形象,主要有兽面和人面两种,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新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渐消失。在墓葬中放置镇墓兽的习俗,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不久,这一习俗便流行到西域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镇墓兽,是中原丧葬习俗流传至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重要例证。

  在这几尊彩绘泥塑镇墓兽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狮面兽身镇墓兽,它狮口大开,獠牙外露,怒目圆睁,阔胸细腹,头、肩、背部插六只木翅,好像要飞腾而起,两侧各塑出一只眼睛,目光威严,与正面双目相辅相成。尾部贴身上翘,前肢直立,后肢弯曲,牛蹄形足,蹲坐于地。通体用黄、白和橘黄色绘出豹纹,并用黄、绿、蓝等色在上翘的宽尾上绘出细密的鬃毛,眼睛、鼻、须及牛蹄足均施蓝彩,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位于新疆博物馆二楼古代干尸陈列厅展出的人面兽身镇墓兽,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224号墓,高86厘米,是一位胡人武士形象。它头戴兜鏊(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国字脸,扁耳耸立,粗眉弯曲,深目高鼻,双目圆睁,鼻孔翘露,口鼻间长有浓密的一字形棕色唇须,下巴颏上络腮胡须微微上翘。奇诡的是,它的身体却像一只蹲坐在地上的动物:前肢直立,后肢弯曲,牛蹄形足,蹲坐于地,通体用黄、白、蓝和橘黄色绘出豹纹,尾细长,自臀部下前伸,又弯曲穿过右后腿与躯体间的缝隙,再向后上翘,宛如一条长蛇,造型极为独特。

  另一尊人面兽身镇墓兽于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葬,它面目狰狞,一双猪耳左右侧立,高高的鼻梁,双眉弯曲倒立,双眼圆睁,眼球突出,表情夸张而扭曲。这尊镇墓兽虽然全身未涂色彩,但整体造型形神兼备,尤其是头上的发式,呈螺旋状高高耸立,到顶部时呈尖顶状,螺旋纹间施黑彩,十分引人注目。

  一尊尊形态各异的彩绘泥塑镇墓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专家介绍,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的这些镇墓兽用泥土制成,先用草秸捆扎兽身的骨架,用木杆做前腿,再在外面用细泥堆塑成坯体,然后在泥胎上精雕细刻,最后精心施以彩绘。

  这些珍贵的镇墓兽之所以可以保存上千年,是因为新疆气候炎热,干燥少雨,泥塑可以一直保持坚硬,色彩也鲜艳如初,这种保存完好、形象生动的泥塑艺术作品,是中国俑像中的精品。

  如今,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这些墓葬的守卫者,穿越千年的时光,向人们展示了大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风情和民俗,成为研究古代丧葬、民俗、服饰等方面珍贵的资料。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刘芳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