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名片”——新疆百年小曲子
2022年11月07日 19:23:49 来源: 天山网
它,全国稀有剧种,是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地方剧种;
它,最早传唱记载始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
它,曲调缠绵,回荡天山;
它就是——新疆曲子。
新疆曲子俗称小曲子,是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地方剧种,是新疆各族人民开发建设新疆的产物,也是新疆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晶。该曲种由内地流入新疆后,融合了新疆各民族音乐特色,以其风格活泼、形式简单、内容亲民的特点,广泛流传于新疆等地,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民间性、地方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新疆曲子形成的100多年以来,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曲子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顶峰时新疆曲子曾代表国家多次出访国外,使这古老剧种走出了国门。2006年5月20日,新疆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山脚下小曲子 穿越百年时光
2016年1月4日至8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连续播出5集《百年曲子丝路行》电视纪录片,将这一地方剧种推介给了全国观众,也让新疆曲子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传唱度。
这部纪录片中的主角是窦永虎。窦永虎是自治区高级民间艺术师,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曲子代表性传承人,除了弹一手好三弦外,还会配调、编词。2012年,他组织成立了新疆首家由农民组成的新疆曲子剧团——芊惠源新疆曲子剧团,带动周边乡亲共同传唱小曲子。
在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中这样描述到:“酒楼数处,日日演剧。数钱买座,略似京师。”有“摇曳兰桡唱采莲”的灯船之戏,也有“遣户何奇能以楚声为艳曲,其红绫裤一阙,尤妖曼动魄”的记述。“采莲”“红绫裤”皆是小曲子曲牌名,可知当时小曲子的盛行。
新疆曲子本身就是融合了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戏剧种类,它以陕西眉户、兰州鼓子、青海干弦为基础,吸收了西宁的俗曲、河州小调、东北秧歌二人转、回族的花儿、撒拉族的撒拉调、锡伯族的太平歌以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间曲调的曲子戏音乐太平令等多种文化元素。比如《致富带头人——巴合提汗》中,在乐器方面就加入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维吾尔族的热瓦甫等。
生于斯,兴于斯。新疆曲子伴着醇香的奶茶和甘甜的瓜果,或激昂,或缠绵,唱出人生旅途的悲喜,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戈壁红柳——“天下第一团”
业内把剧种稀有、唯一的剧团称为“天下第一团”。1980年,呼图壁县曲子剧团成立后,就被原文化部誉为“天下第一团”。
自成立以来,剧团克服重重困难,创作排演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共120多出,足迹踏遍田间地头、厂矿学校,曾被原文化部授予“长期坚持上山下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县级剧团”光荣称号,被戏剧界专家和名人誉为“戈壁滩上的红柳”。
2002年7月,呼图壁县曲子剧团上划昌吉回族自治州直管,更名为新疆曲子剧团。2012年,新疆曲子剧团与昌吉州民族歌舞剧团合并,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
如今,该艺术剧院每年演出新疆曲子剧300余场,创作的新疆曲子现代戏多次在国家、自治区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奖。
传承 古老天山下激荡的泥土旋律
在简单又富有层次感的舞台上,沙迪克背着何英民在大雪纷飞的山路间艰难前行……这是2022年6月23日,由昌吉州艺术剧院历时6年创作的新疆曲子现代戏《天山兄弟情》在乌鲁木齐南门新疆人民剧场首演时的一幕。2018年从山西省戏曲职业学院(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的“90后”新秀担任主演,这是晋昌两地携手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又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自治区都对新疆曲子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随着新疆曲子剧团的成立,伴奏乐器逐步增加,音乐唱腔、表演形式等不断创新,传统曲牌有了新发展,新疆曲子也更富有生命力。
2006年,新疆曲子剧正式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被确定为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这几年,国家及自治区加大了剧团的扶持力度,区、州财政拨款,为剧团增配设备、培养人才、开设课程。
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小曲子,成了古老天山下激荡的泥土旋律。
(组稿:赵静 资料来源:新疆曲子剧团、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昌吉日报、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