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的年馍

2023年01月31日 11:06:3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过客

  巴里坤的年味,最早是从乡间农家屋舍的炊烟里弥漫开的。

  微雪的清晨,早起的男人拽一把陈年麦草,再拨开墙角的积雪,抽几根从山野间拉运回来的枯木,把它们一起放入灶间引燃,冬日清冽的空气里便有了熟悉的味道。

  炉火煦暖的房间里,磨好的新麦面粉经过一夜发酵,柔软蓬松。用来发酵的酵母,是上一年做年馍时留下来的,每一块酵母都曾在烈日下暴晒过,融入面团后,或蒸、或炸、或烤,单调的面粉生出年馍的多种花样和味道。村民用这样的仪式,表达对春节的重视和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与祝福。

  家住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南园子村的村民桂琴,5岁起就站在小板凳上旁观母亲做年馍。那时,年轻的母亲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她的腰间系了蓝底白花的围裙,站在宽大的木案前,腰身前后倾俯,如手中揉动的面团一样柔软而又充满韧性。忙碌间隙,母亲不时看看身边的女儿,对她暖暖一笑,那是桂琴记忆中母亲最美的样子。

  母亲爱惜粮食,总会嗔怪地轻拍一下桂琴偷偷揪面团的小手,告诉她,以后到了不用站小板凳的年龄,就可以做年馍了。

  桂琴在一年年的期盼中长大。在她的记忆里,每年蒸年馍的场景都是一幅温馨的画面。早起的清晨,天际星光还未完全散去,厨房里蒸汽氤氲,润泽着一家人忙碌的身影。端着木蒸笼进进出出的父母,一边忙碌,一边指导她和弟弟妹妹用芨芨草扎成“点垛子”,蘸着红色食用染料,在刚出笼的雪白年馍上端端正正点9个红点。排列整齐的红色圆点,如同开启春节仪式的特殊符号,藏着孩子们小小的雀跃与欢喜。

  除了做年馍,桂琴喜欢跟着父母到村里的姬三爷家烧干粮。他家土炉烧出来的干粮成色好,早已是村民的共识。每年春节前,姬三爷家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女人们结伴把面盆端到他家,几户人家一起说说笑笑,互相帮忙烧干粮。

  做好的干粮面坯在土炉中被慢慢烘干水分,待端出来,便成了诱人的金黄色。掰开后,焦脆的外壳里面是暄软的白,一股热气腾腾的麦香被释放出来。

  相对于蒸年馍和烧干粮,炸油馃子也是准备年馍时最为郑重的环节。过去,菜籽油金贵,平时炒菜做饭极为节俭的母亲,只有在炸油馃子的时候,才会大方地往铁锅里倒入整桶清油。

  待炉火正好,油香渐浓,木案上各种做好的油馃子面坯被父亲慢慢放入油锅。小孩子是不被允许靠近油锅的,他们只能隔着桌子,伸长脖子,观望父母忙碌的身影,等待品尝等了一年的美味。

  当桂琴渐渐长成村里年轻人口中“桂琴婶子”的时候,她常回想起小时候过春节时,父母做的各种年馍。只是今年的年馍,不再只为一家人做了。

  刚进入腊月,南园子村张罗起了年货节,年馍成了年货节上的主角。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蒸笼、火鏊子一字排开,主妇们大显身手,现场制作的大蒸饼、小花卷、南瓜干粮、油馃子等各色年馍,被络绎不绝地摆上木案。许多人驱车而来,到这里寻找年味,临走时,再拎回几箱包装精美的年馍送给亲朋好友。

  更多的巴里坤年馍则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了全国各地,那是身在异乡的巴里坤人的慰藉。他们从家乡的年馍中,品尝出自家庭院角落香豆子的清香,看见田野油菜花的绚丽,听到收割机里麦粒倾泻而下的声响,忆起冬日清晨盘旋在乡村上空的炊烟。

  一块年馍,是故土给予的印记,是隔着山河也忘不了的味道,更是一方土地对离家在外游子的召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