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丨把沉睡的泥土镌刻进生活

2024-10-16 10:45:1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双手放在旋转的机器上,边磨边捏边沾水,泥巴坨一点一点立起来,再一点一点降下去,一个土陶花盆的样子慢慢显露出来……10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库车市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的“古龟兹的土陶人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吐尔逊·艾山正和女儿、孙子一起制作土陶花盆。

  “这些花盆是吐鲁番市一个客户定制的,这样的花盆我们一天可以做200多个。”吐尔逊说。

  今年69岁的吐尔逊是库车市土陶制作第七代传承人,从小就跟着大人“玩泥巴”。“我8岁就能自己做碗和花盆了。那时,制作土陶的器具还得用脚蹬,我个子矮够不着,就斜着身子蹬,但做出来的东西是周正的。”他说。

  源于土,成于火,土陶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技艺。考古资料记载,古龟兹地区在唐朝时就已烧制陶制品。《库车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当地掌握土陶手艺的人家有3户,主要制作水缸、土碗、花盆、洗手壶等生活用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库车土陶进入鼎盛时期,仅乌恰镇就有七八户家族式土陶从业者。

  吐尔逊家所在的库车市乌恰镇清水村,曾是库车土陶最兴盛和集中的地方。那里的老人说,以前村里的人大都会烧制陶器。随着不锈钢器具的出现,土陶制作销售日渐式微,但深爱这门技艺的吐尔逊没有放弃,坚持传承和推广土陶文化,几十年间一直与“泥巴”打交道。经过他的双手,沉睡的泥土变成了陶罐、陶壶……进入家家户户的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库车土陶受到游客青睐。一些游客在吐尔逊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做土陶。“你看,这些花盆都是福建游客自己做的,他们让我帮忙烧好后寄过去。”吐尔逊说。

  和父辈只能做几种土陶制品相比,吐尔逊的技艺有了不少长进,如今,他可以做200多种土陶制品。但更令吐尔逊欣慰的是,女儿热汗古丽·吐尔逊的制陶技艺比他还“牛”,其制作的高1.2米的大水壶,造型如两只昂首的孔雀,花瓣组成的羽翅仿佛振翅欲飞。

  非遗不仅需要传统的传承,也需要创新与发展。如今,吐尔逊每个月都会走进当地校园推广和普及土陶制作技艺,带着学生们一起揉、捏、搓……“在玩手中这坨小小泥巴的同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就在娃娃们心里埋下了。”吐尔逊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刘芳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