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兰亭序》在西域传抄流行
2024-10-24 09:25:2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1000多年前,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写本就曾在西域传抄流行,和田出土的4件唐代《兰亭序》写本残件印证了这段史实。目前,这些写本残件图片和复制件分别展示于新疆博物馆、和田博物馆的展厅里。
“这件《兰亭序》写本残件(复制件)的原件,现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它是在墨玉县麻扎塔格戍堡采集的,从其中反复书写的‘经’字来看,它应该是练习书法的习字写本。”和田博物馆馆长张化杰介绍,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于阗《兰亭序》写本有4件,1件收藏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1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有2件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写本残片,经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比对研究,可以缀合成一件习字写本。“这些发现说明,《兰亭序》写本在唐代就已经在于阗传抄流行,也反映出中原传统文化对于阗的深远影响。”张化杰说。
《兰亭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品,全文28行,324字。其诞生缘于历史上一次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兰亭雅集”。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郗昙、支遁等文人名士,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了“祓楔之礼”。在这次集会上,与会者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并且把诗赋汇编成了《兰亭集》。王羲之作为召集人为《兰亭集》作序。于是,他在酒酣之时,挥毫泼墨,作序记述了这次雅集,并抒写了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后来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相传,王羲之的《兰亭序》以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通篇遒媚劲健,字字精妙。文中的重字,每个都有不同写法,笔法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次日,王羲之酒醒后,展卷捧读,钟爱无比。他曾多次尝试重新书写《兰亭序》,都未能超越初次写下的神韵。
《兰亭序》问世1600余年来,一直是世人心慕手追的书法佳作。唐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兰亭序》,一时临摹《兰亭序》蔚然成风,唐代学子与士子都将其视为练习书法的最佳范本。唐太宗近臣冯承素、虞世南和褚遂良均有摹本传世。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兰亭序》流传至今,虽版本众多却均不是王羲之真迹,而是后人的摹本、写本、刻本等。
和田出土的4件《兰亭序》写本残片,其文字及书法水平差别较大。其中,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写本残片,显示书写者具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其笔力遒劲,笔画与唐代神龙本《兰亭序》相似;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2件《兰亭序》写本残片,根据残片上连续写的“经”“余”等字来看,应是临写者利用废旧文书的临摹习字。
“《兰亭序》于阗摹写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兰亭序》是以书法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最根本的范本,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化史都不能不提的杰作,它在塔里木盆地南隅的于阗传抄流行,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入西域的最好印证。”荣新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