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慧:书是解忧牧场

2025-04-30 09:00:0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春风吹绿了阿勒泰市阿苇滩镇雪都村,村庄安静祥和。“解忧牧场”,是村中一处由20多间各种样式的房间组成的院落。这座透着质朴的寻常小院,它的宝藏是几千件承载着游牧文化的老物件。它们守护着古老文化,周智慧(笔名小七)守护着它们。

  16年前,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周智慧,从阿勒泰市来到这里,着手建设“阿勒泰解忧牧场游牧非遗老院子”,致力于抢救、传承游牧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我是有执念的,很小就喜欢收集那些老物件。”周智慧回忆。

  然而,随着收集物品的日渐增多,一个烦恼自然而然就来了——没有地方存放。城市里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哪里还能存放?这些千辛万苦收集来的“宝贝”堆在地下室里,渐渐被损坏。这成了周智慧难以接受的痛。离开城市,在村庄给这些老物件安一个“家”,就是她来到雪都村的最初缘由。

  在打造“解忧牧场”的日子里,艰辛如影随形。租下老院子后,她差不多是独自一人平地起院。最初,家人、朋友偶尔还来搭把手,后来,这份重任就由周智慧独自扛起了。每天凌晨,当月光还洒在大地上,或者天边泛起微光之时,她就起床开始劳作,直到日落西山才收工歇息。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日子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过去。

  孤独艰难的日子里,书籍成了周智慧最坚实的依靠。“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是我在过去16年的生活中深刻体会到的。”周智慧说。

  那时候,她偶尔读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书中的一篇写“闲人”的文章,让她在劳作的疲惫与外界的不解中,找到了共鸣。她觉得,那个站在村口,以孤独的方式迎接日出、目送落日的人就是她,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就像是为所有人去迎接太阳、目送落日一样,是天地间一件伟大的事情。每当她在空旷的院子中独自忙碌,感受着阳光洒在肩头,常常会觉得自己就像那个“闲人”,虽然可能被人误解,做着看似没有意义的事,但太阳依旧公平地照着她,始终给予她力量,让她坚信自己所做之事的价值,鼓励着她在这条人烟稀少的路上继续前行。

  书籍,准确地说是文学,给了周智慧力量。她反复研读刘亮程的每一本书,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其他作品,她将文字刻进心里,甚至能背诵其中的篇章。在阅读中,她不仅汲取力量,更在不断思考,尝试着写作。学美术专业的周智慧,从最初的磕磕绊绊,一直坚持写下去,于是有了散文集《唯有解忧牧场》《解忧牧场札记》《阿勒泰山野牧场》等,更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首届天山文学奖提名奖,以及丰子恺中外散文奖、《散文选刊》华文最佳散文奖等。

  “上学时,记得教室墙上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我深刻地认识到这句话的含义。书籍能改变命运,给了我强大的力量。”周智慧说。

  这些年,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社交,没有参加过一次聚会,把全部时间投入到收集整理非遗和文学创作中。即使每天都有大量的劳作,她的大脑也在飞速运转,思考着文化、文学;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将白天的思考、感想付诸笔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以细腻的生活点滴,让人们明白人类并非大自然的主宰,呼吁大家保护自然。在多年对游牧民族非遗项目的研究中,她深深地感受到,刻在人们基因中,对大自然的顺应、敬畏,是非遗的核心所在。“我希望通过文字把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慢活与知足等人生智慧传递给更多人。”

  如今,解忧牧场游牧非遗老院子已初具规模,周智慧亲手盖起来的十几栋房子错落有致,还原了当地牧区的各类居所,也是几千件牧区老物件的“家”,更是她精神的寄托。尽管这个院子曾成为网红点,她的抖音粉丝也一度达到50多万,但为了专心做事,周智慧放弃了持续宣传,也拒绝过早开放“解忧牧场”。

  “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静下心来,把这里打造得更完美。将来我干不动了,可以把这里捐献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游牧生活中孕育出的非遗。”周智慧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