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尽显国家情感”“心中的爱国情感具象表达”……一块幕布、万里温情,全国各地网友纷纷通过石榴云客户端留言,为南疆村民饱满的精神面貌和质朴的爱国热情点赞,同时也通过“与天安门合影”这一新闻事件,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李云峰告诉记者,村民争相和“天安门”合影的心情,在他意料之中,“不要说不怎么出远门的村民了,我去过4次北京,在天安门前留过影,现在看到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幕布出现在面前,还想跑过去合影。”
库木格勒村地处沙漠腹地,全村耕地48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红枣、核桃为主,传统种植业难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因此,这里的人从上世纪70年代起,农闲时便走出沙漠,到广东、安徽、江苏等国内其他省市卖干果、卖烧烤。
心若在一起,天涯亦咫尺。在距北京4000多公里的和田县阿瓦提乡阿克恰勒村,两百多位村民争先恐后在一张“天安门”背景幕布前拍照打卡。村民们对触摸“祖国心脏”的执着,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对国家地标的向往,更是新疆大地各族人民根植于心的信仰。
“虽然我去过北京,看过天安门,但我看了还想看,这次在家门口和‘天安门’合影,我当然不能错过。”4月2日,65岁的艾海提·萨依提说。艾海提的家在和田县阿瓦提乡库木格勒村,最近大家在阿瓦提乡宣传干事胡春芳的镜头里,纷纷与“天安门”合影,艾海提也挤在人群中排队,照了一张。
3月29日,《新疆日报》一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刊发消息和评论,报道和田县阿瓦提乡村民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的新闻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普普通通,但质朴中却蕴含着直抵心灵、打动人心的力量。爱国主义从来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题材,发生在和田乡村的这个故事,正是26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心向北京、热爱祖国深厚情怀的缩影。
3月底,和田县阿瓦提乡“00后”基层干部胡春芳,用一块印有天安门的幕布,帮村民拍摄照片圆了梦。村民对天安门的向往,这份大漠里流淌着的爱,感动了无数网友。
吾尔妮萨罕不仅改变了自家的生活,更带动了村里的妇女们走向致富路。担任妇女主任的30年里,吾尔妮萨罕总是鼓励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通过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改变生活。
在和田县阿瓦提乡库木格勒村,吉力力·阿卜拉一家,在“天安门”幕布前拍下了一张全家福。一遍遍看着这张全家福,吉力力眼中满是幸福与骄傲:“这还不全呢,我有4个女儿,13个孙子孙女,3个重孙子。”
3月29日清晨,和田县阿瓦提乡阿克恰勒村村委会大院里,23岁的胡春芳把以北京天安门为背景的3米长幕布往墙上一挂,转身对围观的维吾尔族大叔比划:“亚克西吗?”大叔摸着幕布咧嘴笑了:“北京,亚克西!”胡春芳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场——她要给每位前来的乡亲们拍张和天安门的合影。
3月26日,和田县阿瓦提乡库木格勒村葡萄园里,正在为葡萄开墩的图尔荪·娜依普拿到了他和“天安门”合影的照片。照片中,身穿红毛衣、黑夹克的图尔荪,双手叉腰,站在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幕布前,笑意从眼底溢出。“当时有点儿激动,脑海中那些想好的拍照姿势全忘了。”图尔荪说。
“你和天安门合影了吗?”顾客问她。“当然了,亚克西!”阿米娜开心不已。在阿米娜的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挂着那张合影照片:她站在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幕布前,身着玫红色毛衣,戴着珍珠项链翩翩起舞。
牵着孩子、挽着伴侣、搀扶着老人,穿上压箱底的衣服——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拍照的今天,是什么让和田县阿瓦提乡的乡亲们郑重其事去拍照?是一幅打印的“天安门”背景布。在一张张和“天安门”的合影中,满满的自豪与热忱,透露出最质朴动人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