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风送暖哈巴河 村子发展活力足
2024-09-01 11:27:0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追风逐日看新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初秋,哈巴河县齐巴尔镇吉林新村的田间地头,油葵、打瓜、籽粒玉米等农作物长势良好;“石榴籽”服务站助农直播间里,几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主播热情地介绍着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驼奶饮品加工、羊肚菌种植、特色小刀制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产销两旺……
8月27日,“追风逐日看新疆”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吉林新村。10多年前,该村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8000元。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是从2011年开始的吉林省援疆项目——农牧新村建设项目。
2011年,全村186户村民从河谷一带整体搬迁,改址新建了住宅区、种养区分明,水、电、路等功能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新农村。
这些年,随着吉林省援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吉林新村被打造成高标准乡村振兴示范点,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2023年,吉林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
走在吉林新村的街巷中,平坦的柏油路纵贯全村、直通县城,150栋牧民新居整齐排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说起搬迁前后的生活,村民巴哈提努尔·热布多拉滔滔不绝:搬迁前,居于河谷林地带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河坝水;搬迁后,大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院里种菜种果,屋后鸡羊满圈,日子越过越红火。
搬迁后,以前村里普遍存在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销售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吉林新村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和住房、棚圈、饲草料地、青贮窖“四有”。
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后,如何发挥优势寻求突破?如何带动百姓参与推进乡村振兴?多年来,吉林省一批批援疆干部探索出“解题”思路:推动养殖小区建设、菌类种植、奶山羊产业、刺绣合作社等项目落地,每年为村民提供果树苗、菜苗并发放鸡苗,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增强村民致富信心。
沿着村东边的彩绘墙前行,推开一扇彩门就是村民沙力经营的感恩农家乐,眼下,村里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沙力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
沙力说,这些年到村里游玩的人逐渐增多,2018年,夫妻俩决定把自家小院利用起来开办农家乐。因为夫妻俩经营有道、服务态度好,开业以来,农家乐的生意蒸蒸日上,年收入近30万元。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庭院种植各类蔬菜,让客人在农家乐吃饭的同时,还能体验蔬菜采摘的乐趣。
“农家乐高峰期每天客流量150人次左右,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这几年,收入很可观。”对未来的发展,沙力充满了期待。
近年来,随着援疆资金的不断投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民生项目相继实施,吉林新村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2022年,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吉林新村在原有村阵地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打造了集党群服务、文化浸润、产业发展、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石榴籽”服务站。每逢节假日,吉林省援疆干部都会来这里,为村民开展义诊、政策宣讲及慰问等活动,深受百姓欢迎。
在吉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推动下,吉林新村村民还与吉林省白城市援疆工作队33人结对,通过援疆干部牵线搭桥,进一步加强了两地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多次联动开展考察交流,共享建设经验,拓宽振兴思路,提升当地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去年,在吉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组织下,我到吉林省参观学习,了解到当地推出的‘吉林三姐’三大品牌,在带动妇女创业就业、参与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哈巴河县也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刺绣产业,就业方式灵活、市场需求大,今后我将带领全村妇女提升刺绣水平,做大刺绣产业。”吉林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沙尔·解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