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关注丨巧借“双市场”跑出差异化新赛道
2025-04-10 08:23:2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通讯员 古丽娜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内机器轰鸣、车流如织。自2024年3月9日揭牌成立,这个地处中哈俄蒙四国交界的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凭借独特的“边”优势,在过去一年里做实“边”文章,交出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3.7%、外贸进出口额占阿勒泰地区总量51%的亮眼成绩单。
借“边”起飞 发展动力强劲
3月14日,在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内,新疆金微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初级压榨油经过植物油精炼加工成不同包装的精炼油。这家曾受限于交通和市场的小微企业,2024年借助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政策红利,进口哈萨克斯坦初级压榨油项目顺利落地,每年产能达5000吨,产值5000万元。
“现在,我们的葵花籽油已进入疆内市场,目前正与上海、山东等疆外客商洽谈,进一步拓宽销路。”企业负责人雷志刚说。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区域潜力变现的生动注脚。
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的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吉木乃口岸作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是我国通往中亚、欧洲的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之一。依托这一优势,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坚定推行区县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园区+口岸+县域”联动发展机制。
2024年,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成绩格外亮眼: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5亿元,同比增长173.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81亿元,增长48.11%,两项增速均位居全地区榜首;地方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8亿元,增长22.72%,占全地区比重的51%;固定资产投资36.96亿元,增长91%,占县域投资比重近八成。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发展的强劲动力,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边”为笔 绘就产业蓝图
3月的吉木乃西侧戈壁滩上,阿勒泰泰胜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塔筒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个投资1亿元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具备生产1.5兆瓦以上的各种重型风机塔架。
据了解,目前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清洁能源在建180万千瓦,新建100万千瓦,储备200万千瓦。“选择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看中的是国内、国外‘双市场’辐射能力。”阿勒泰泰胜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建军表示,公司市场辐射半径超过500公里,这里生产的设备既能满足新疆本地新能源建设,又能通过口岸直达中亚风电市场。这样的“双市场”逻辑正在重塑产业格局。
3月7日,在阿勒泰地区产业招商大会现场,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管委会主任、吉木乃县常务副县长姜晓华与远景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疆公司副总经理付秦成功签约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将在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投资建设年产300套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生产基地,成功打响了今年招商工作的“第一枪”,实现了招商工作的“开门红”。
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揭牌之初,便与11家国内外企业签约五大重点项目,涵盖帝王蟹进口、农产品出口、海外展销中心建设等领域,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2024年,西北五省区唯一陆路运输——吉木乃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的投用,打通了中亚、欧洲等地优质水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新通道,激活了园区蓝色经济产业发展;哈萨克斯坦迪娜市场海外展销中心合作项目则助力中国农产品“走出去”。同时,试验区深化“边合区+试验区”双轮驱动,发展农副产品仓储物流、清洁能源应用等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的边疆实践样本。
一年来,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以“试验田”姿态探索跨境合作新模式,将招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积极“走出去”精准招商,赴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0余场次;同时“请进来”招商,邀请哈萨克斯坦国家农工联合体商会、疆外企业等来访,成功签约落地项目10个。目前,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内注册企业已达186家,新增35家,其中农业企业15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家。这些企业的入驻,为口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为其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边”搭桥 畅通循环之路
2024年10月,来自北冰洋的20吨活体帝王蟹从吉木乃口岸入境,经乌鲁木齐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进入国内市场,这是我国首次通过陆路运输方式进口北冰洋活体水生动物。这得益于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的投入使用。除此之外,2024年,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梭鲈、鳊鱼、狗鱼等生鲜产品通过吉木乃口岸通道“纷至沓来”,使吉木乃口岸水产贸易实现新突破,跑出差异化新赛道。
据了解,2024年,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与广西、广东、山东等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跨境冷链物流和清洁能源项目落地,同时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与投资贸易合作,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商贸物流方面,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完善口岸服务功能,2024年10月完成果蔬冷鲜库提标改造,获得输俄罗斯资质,果蔬出口1300吨,商品车出口1.3万辆,贸易额超4亿元;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11家企业,打造多个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形成完整产业布局;新能源领域,纳入新疆第一批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项目清单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投运,实现源、网、荷、储的深度融合,迈出了风光能源“存起来”“用出去”坚实步伐;国际水产品产业方面,进口活体帝王蟹170余吨,首次实现北冰洋鲜活海产品通过陆路进入我国市场。同时,借助周边国家丰富的渔业资源进口哈萨克斯坦水产品1222吨,连续2年居全疆首位。每年可孵化虾苗500万尾额河螯虾产业园拔地而起,吉木乃额河螯虾“北繁南养”试养成功,串联起“北苗南育、盐碱地利用、错季上市”的产业链闭环,书写西北干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以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成立一周年为契机,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全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产业基地,让试验区成为政策高地、投资洼地和产业热土。”吉木乃农业试验区(边合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存合说。
记者手记
从“边疆末稍”到“产业前沿”
站在吉木乃口岸的观景台,目之所及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客车、货车在国门下交错穿梭的场景。车流中,满载北冰洋帝王蟹的冷藏车疾驰向东;装载着百米风电塔筒的车辆缓缓西行……
这样的场景,是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一年蝶变”的缩影。173.7%的工业增速、跨境产业链的“双向奔赴”,让这片曾被贴上“遥远边陲”标签的土地,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活力。
改变,始于对“边”的重新定义。曾经,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弱是西北沿边地区难以回避的短板。如今的吉木乃,深挖潜力、积极布局,释放出强劲发展动能——饲草料储备库连接起中亚牧场与新疆畜群,跨区域农业“北繁南养”模式让额河螯虾在江南水乡扎根,边民互市贸易逐渐走向规范化,贸易往来也愈加繁荣。
这背后,是吉木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依托独特的“边”优势,坚定推行区县一体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跨境合作新模式的成果。他们将招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走出去”“请进来”,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国际水产贸易等领域全面发力,实现从“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型。
当开放的红利穿透戈壁,吉木乃的故事告诉我们:新时代的边疆,不再是发展的边缘,而是创新的前沿。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