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该换新讲法了

2025-03-19 22:22:4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曹华

  2025年3月,一只濒死的雪豹幼崽“凌小蛰”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场救助行动通过细节的公开、情感的共鸣和专业的科普,让公众深刻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紧迫性,同时也暴露出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存在的不足。

  3月5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接收到这只雪豹幼崽时,它的状况已极度危急,救助工作迅速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救治过程的每个细节都被实时公开。从DR影像检查到喂食兔肉的场景,从生命体征到代谢痕迹,专业性与人情味交织的报道让公众直观感受到野生动物救护的复杂性。网友评论中,“心疼”“加油”成为高频词,有人感慨“连雪豹的粪便状态都要关注,救护工作太不容易了”。这种透明化叙事打破了野生动物保护“远在天边”的刻板印象,将抽象的保护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生命故事。

  “凌小蛰”的救助不仅是一次专业行动,更演变为一场全民关注的社会事件。当网络流传“恶犬围捕雪豹致其受伤瘫痪”的谣言时,三江源国家公园迅速澄清,指出视频拍摄于2023年,与凌小蛰的伤情无关。科普专家也及时回应网友关切疑问:雪豹幼崽的伤源于高空坠跌,且因年龄太小未能学习生存技能,即便康复也无法放归。这些回应不仅平息了争议,更引发公众对野生动物生存困境的深度思考。

  “凌小蛰”所引发的全民关注,也反衬出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的不足。首先,传统宣传多以物种数量、栖息地面积等宏观数据为主,缺乏个体故事的温度。而此次通过一只雪豹幼崽的救治历程,公众得以理解生态链的脆弱性。其次,传统宣传常以纪录片、海报等形式“自上而下”灌输知识,而凌小蛰事件中,救护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实时更新进展,形成双向互动。这种参与感让保护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凌小蛰”的救助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提供了新的范式,给广大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野生动物保护教育课:将物种保护具象为个体命运,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共情和理解,将专业内容通俗解读,既彰显科学精神,也提升了公众认知。

  野生动物保护离不开持续有效的宣传教育,伴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次“凌小蛰式”的感动,真正转化为守护美丽中国的持久力量。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王荣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