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梅花”香自“磨”中来

2025-05-22 17:27:52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代立

  冲袖、车轮花、卧鱼、下桌抢背……这是秦腔《焚香记》里女主人公抗争命运的艺术动作,也是演员李敏呕心沥血的“摘梅”动作。

  5月21日晚,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青年演员李敏凭借卓越表演一举“摘梅”,实现新疆戏曲演员在中国戏剧梅花奖上零的突破。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最高奖,它既是对“戏大于天”精神意志的褒奖,更是对“攀登艺术高峰”的激励。梅花奖设立42年来,留下来的不仅是一长串闪耀名字、一部部璀璨精品,更多的是追梦路上带着生命热度的脚印。扎根于边疆的李敏,就是千千万万用生命守护戏剧之梦的播火者之一,就是在舞台上不断超越自我的演员。

  今天的传统戏剧,虽没有黄金时期的热度,但它“大浪淘沙始见金”,依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品质卓越、不断创新的戏剧,仍能赢得观众的掌声喝彩。话剧《四世同堂》持续爆火,青春版《牡丹亭》被追捧,婺剧《三打白骨精》变装惊艳全场……戏剧以常青的生命力昭示我们:艺术精品就是时代美学创造力的精彩浓缩,就是对“高原起高峰”的艺术探求,就是情感相通的文化纽带。

  李敏主演的秦腔《焚香记》作为新疆唯一入围本届梅花奖剧目,是一部耳熟能详的“老戏”,需要花大力气征服评委和观众挑剔的眼光。把《焚香记》刻入李敏版的生命体悟和艺术水准,只有一个“磨”字。

  “磨”是艺术作品的推陈出新,是艺术意志的砥砺锤炼,是艺术情感的蕴积激荡。“磨”要放到“磨刀石”上:李敏初到新疆时,和她的三十多个同学一样,剧院后台的过道是他们睡觉的地方,每人每月只发几十块生活费。“磨”要放到“大舞台”上,李敏每年都要用生活“磨戏”,到基层“磨戏”,2024年剧团深入南疆五地州送演出,各族群众真挚的笑容和热情让李敏倍感来劲。“磨”要用在心上。自决心排练《焚香记》起,两年多的时间里,李敏磨坏15双练功鞋。有梦想就要坚持。这是李敏们出好戏的情感动力,也是“红梅傲雪”的生动注脚。

  在打磨精品、升华精诚、点燃精彩的生命经历中,我们迎来“梅花”落新疆的美好时刻。而李敏的背后,是新疆求精品、创精品,推进文化润疆的同心同向之举,是优秀传统戏剧在新疆沃土的共生之力,是新疆文化艺术迈向更高台阶的向新之力。李敏的《焚香记》,和茅盾文学奖作品《本巴》,首届天山文学奖作品《他人的篝火》《阿娜河畔》《白水台》等,第十三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阳光下的麦盖提》,火爆出圈的《我的阿勒泰》等精品力作,共同绘就百花盛开的新疆,充分体现出新疆文化艺术“迎春”活力,释放出创造美、挖掘美、呈现美的无穷潜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艺术能量。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苦,是艺术创作之苦、忍受寂寞之苦,而真正的守艺人、追梦人,往往食苦如饴。扮演张桂梅的演员宋佳在《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不同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们,用“怀着大爱做小事”的英勇姿态对抗虚无。带着一颗利他的心,“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这也许就是坚守的价值,是追光的意义。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卡那提·胡尔马尼亚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