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沙漠深处的“追沙人”

2022年06月24日 09:37:2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奋斗者正青春·新青年】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每当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最猛烈的时候,也是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杨帆最兴奋的时候。

  这时,杨帆和团队成员就会抱着集沙仪,钻进漫天黄沙中,追着沙子跑。尽管防护装备很齐全,但他们依然会被风沙吹成“小黄人”。

  “风沙越大,越有利于获取典型观测数据,这样才能更准确认识和掌握风沙移动规律,为沙尘暴预报和选择防沙治沙措施提供依据。”杨帆说。

  进行沙漠气象研究10多年来,杨帆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高温、暴晒、缺水、陷车是常有的事情,不过这些对杨帆而言都不算什么。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时常和同事半开玩笑说。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每年5月到8月是沙尘天气最为活跃的季节,酷暑难耐,却也是进行观测的最佳季节。不过在杨帆看来,最难熬的不是沙漠的沙尘天气,而是高原反应。

  一次,他带领团队在红其拉甫海拔近5000米的野外安装观测设备,在搬运设备的过程中,他和几名队员突然眼前一黑瘫坐在地上,当晚团队就有一人因肺水肿住院治疗。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搞科研,极端严酷的环境一次又一次挑战着杨帆的心理承受力,不过他最终都坚持下来了,吸引他的正是这片茫茫沙漠。

  “小小的沙粒如何从沙漠出发飞向空中,经过漫长的高空传输周游世界,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杨帆说,研究越深入越觉得有意思,因此也并不觉得辛苦。

  正是这种“有意思”让35岁的杨帆在科研道路上成绩斐然。2018年,杨帆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获第7届维拉·维萨拉博士教授仪器和观测方法开发和实施奖,该项研究揭示了风沙流结构和输沙通量高频连续变化,为防沙治沙措施的准确选择提供依据。这也是第一次全部由中国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获得该奖项。

  2020年,杨帆在沙漠陆气相互作用研究过程中,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下垫面年固碳量160万吨。不仅如此,杨帆还发现随着气候变暖,沙漠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作用不断加剧,致使流沙固碳能力不断减弱。

  “尽管相比于森林和草地等生态系统,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的固碳能力相对较弱,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以荒漠为主要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沙漠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杨帆说,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果能准确给出荒漠碳汇规模估算,那么尚未纳入碳排放清单中的荒漠区碳汇将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新疆贡献。

  因此,杨帆又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研究。刚进入5月,他又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顶着酷暑,开始了长达2个月的观测试验。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不仅有广袤的流沙,还有大面积的戈壁、半固定沙地、盐碱地和绿洲等,他们的固碳机理是怎样的,有没有办法提升它们的固碳量潜力等。”杨帆说,这些都是未来亟待研究清楚的问题。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古丽革乃·艾尔肯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