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国:为稠油“降粘”一干就是15年

2022年07月18日 09:55:55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寻匠心】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甘兴华

  7月5日凌晨3时,在中石化西北石油科研生产园区实验楼,一扇窗户还透着亮光,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祖国和团队正在探讨稠油系统苯并芘超标原因。

  如何为稠油降粘?化学降粘方法能不能用?如何用?怎样用才省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杨祖国和他的科研团队已经努力了15年。

  为了打响化学降粘工艺第一仗,2007年到2009年,杨祖国一直参与降粘先导性实验,每场实验一旦开始就不能间断,药剂调配、管线连接、泵压监控、段塞调整……一场实验需要连续作业二十多个小时,为了能更加精准掌握数据,杨祖国每次做实验时都全身心投入,瞪着布满红血丝的眼睛,认真观察每一次数据变化,仔细记录各种参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多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杨祖国和同事提出了“降粘开发应回归稠油致粘本源,实现高效、稳定、经济三合一”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支撑下,西北油田建成了300万吨级深层超稠油开发示范油田。

  中石化西北油田的稠油与常规油藏不同,形态从渣状到粘胶状各式各样。2012年8月,杨祖国又接到继续开展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体系研制的任务,寻找最适合的化学降粘方法。

  研制降粘剂,最基础的一步就是取样做实验。

  一手拿锤子一手拿铲子,背上还背着个大样桶,杨祖国当年在用彩钢板建造的标本室里取样的样子至今让同事们难以忘记。标本室冬冷夏热,夏天40多摄氏度的高温,让杨祖国的工作服很快就湿透了,各种样本散发的刺鼻味道熏得他泪流满面。冬天的取样房冻得像冰窖,样本油冻得比石头还硬,杨祖国用铲子一铲子一铲子挖,每次两三个小时取样结束后,他的手就打满了血泡。

  不过这些在杨祖国看来都不是真正的苦。“遇到研发瓶颈时,才是最痛苦的。”杨祖国说,在攻关超深超稠油化学降粘这条路上,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2014年上半年,对于杨祖国和同事们来说是最难的日子。接连数月调研引进的多种水溶性降粘剂初步评价效果都不理想,前路似乎一片黑暗。怎么办?就在一筹莫展时,一家技术公司找到杨祖国,说他们有一种针对高粘度稠油的降粘剂,效果不错。杨祖国立即与这家公司开展交流,并加紧实验,前后反复实验了数十次。“降粘有突破了!”当天凌晨两时许,他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单位领导的电话,汇报了这个好消息。

  接下来,通过一次次反复实验,改进调整比例,杨祖国和团队创新研发了3套高效化学降粘剂体系,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成功实现了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并取得3项国家专利,提升了我国在高温高盐复杂苛刻油藏油田化学用剂体系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降粘剂的攻关暂告一段落,杨祖国又开始着手研究如何优化每个降粘细节,保证降粘效果更好。目前,在杨祖国的带领下,超深超稠油化学降粘配套技术、化学降粘增效技术、高效举升技术和降粘剂规模精确配置技术均获得突破,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名登山者,当你征服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后,还会有更高峰等着你。”杨祖国说,作为一名石油人,生命不息科研不止,快马加鞭才能为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王荣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