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新疆实践丨最高科技奖得主的另一份“成果”——李德仁夫妇率队11载植绿塔克拉玛干沙漠
2025-05-09 10:58:1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加孜拉·泥斯拜克
4月21日,麦盖提县下起了雨。春雨贵如油,这对于三面环沙的麦盖提县来说堪称喜雨。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2010年以前,麦盖提县年均降水量只有56.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1.8毫米,年平均沙尘天气150多天。下雨,在这里是一件奢侈的事。
在雨中漫步,沙漠中的景物展现出别样韵味。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沙漠植树点距离县城35公里,是今年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开展植树造林的重点区域。54岁的护林员玉素甫·买合木提带着记者登上一处沙丘,远眺村庄,连片成林的树木如同一条绿色的玉带,守护着袅袅炊烟。
“远处那一片片林子,是10多年前种下的,有新疆杨、文冠果、沙棘、胡杨、新梅、苹果,中间那些是红柳、梭梭等,也有几年了,靠近沙丘的是刚种下的沙枣树。”玉素甫说,“科学家们今年种下的树,树梢上已经有绿色了。”
走近沙枣树林,一棵棵一人多高的树苗挺直身躯,枝条上芽苞吐绿。树根部,科学家志愿团成员们一锹锹打起的围堰完好无损,枝干上防止野兔啃咬树皮的防护套依旧紧实。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抚摸着这些树苗,一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植树造林工地回荡,来自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一批批科学家、教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及夫人、武汉大学教授朱宜萱带领下,在疆志愿植绿11年的画面历历在目。
与新疆的缘分始于麦盖提
“这棵树有点歪了,要返工,来种树就要认认真真的,要符合规范。”86岁的朱宜萱在一棵刚种下的沙枣树苗前停下来,神情有些不高兴,“我们要讲成活率的。”
3月25日至30日,在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沙漠,朱宜萱教授与57位志愿者同伴按照划定区域,测量、挖坑、移苗、培土、施肥、筑堰、浇水……6天时间,志愿者们早出晚归,种下1000多棵沙枣树苗。
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沙漠是麦盖提县第十七届义务植树活动现场,义务植树活动是李德仁院士和朱宜萱教授在2014年发起的,11年来,有17批志愿者858人次来到麦盖提县,种下4.6万多棵苗木。
李德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朱宜萱教授曾在原国家测绘局第七地形测量队工作。西北地区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给这对科学家夫妇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与新疆的缘分,始于麦盖提县。
2012年,沙漠逼近麦盖提县城。麦盖提举全县之力,启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建设工程,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动员10余万名干部群众进沙漠植树。
2014年9月,李德仁院士和朱宜萱教授受邀来麦盖提县参加院士论坛,县里组织参观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基地里,才种下两年的新疆杨幼苗伸展出片片绿叶,顽强抗争着风沙。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了他们。
“麦盖提人与沙漠抗争,不容易。当时两年才种了两万亩,算起来100万亩要100年才能种完,时间太长了,我们要来帮忙。”李德仁夫妇回到武汉后,决定组织麦盖提义务植树志愿者团队,发动亲朋好友等建立了“树友群”。
2015年3月,参加第一届义务植树活动的15名志愿者来到麦盖提。志愿者大多是李德仁夫妇曾经的同事或同学,不少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当时,种树的地方没有公路,车辆无法到达。志愿者每天先坐半个多小时汽车,再步行3公里来到植树点。顶着春天的风沙,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扛苗、修枝、挖坑、换土,第一天就种了96棵新疆杨。
现在,这些树已经从小树苗长到碗口粗,从1米多高长到了10多米。
遥感技术派上了用场
李德仁夫妇带领科学家志愿者团队来到麦盖提,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极大鼓舞。
“那时候技术条件比较差,各个片区的树苗存活率不高。县里提出的100万亩目标,也让干部群众感到压力大,对植树造林一度有些灰心。”4月20日,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党支部书记殷红海回忆道,当时,各乡镇的群众得知有院士带着一批老科学家、老教授来义务植树了,顿时鼓足了干劲,“有的全家上了工地,有的带着锅碗瓢盆和小帐篷赶了过来,任务完成量比上一年多了不少。”
“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祖国家园处处美丽。新疆麦盖提就是一个让我们实现愿望的地方。”朱宜萱说。
在麦盖提,科学家志愿者团队以特有的严谨和认真,把植树造林当作事业来干。
“麦盖提县气候干旱,树苗存活率低、生长速度慢。”朱宜萱介绍,刚开始,志愿者们种下的树苗存活率不高。后来,大家拜当地干部群众为师,多方求教林业专家,不断改进植树技术:
——种树时从目测改为拉绳定位,确保树苗成一条直线,并保持合理间距;
——种下树后“三踩两提”,即填沙后用脚踩实,把树提起放回再踩紧,再提再踩,让树苗根系舒展,利于生长;
——在当地群众指导下,他们将滴灌水管绕着一棵棵树苗呈“S”形放置,水管就不易被风刮跑了;
——种好的树苗外面要罩上用阻沙网卷成的网罩,可以高效经济地防止树苗冬天被野兔、野鸡等小动物啃食。这是大家在尝试用麦草、芨芨草、聚氯乙烯管保护树木等方法后,最终与当地群众一起总结出来的诀窍。
……
经过探索,科学家志愿者团队种下的树苗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
作为我国测绘遥感领域的权威专家,李德仁夫妇的专业知识,在麦盖提绿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德仁院士指导学生制作了麦盖提县历年卫星遥感图,可以清晰查看绿化面积变化、生态林长势等情况,为全县精准监测管护林木提供了极大便利。
近年来,麦盖提县植树造林效果日益显现,沙尘天数降到了每年40来天,雨水逐年增多,各类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麦盖提县也在从“善治沙”向“善用沙”转变,沙漠文旅产业持续升温。
“在沙漠景区选址时,测绘遥感技术也派上了大用场。”朱宜萱说,通过卫星遥感图,能识别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沙质好坏,从而确定最合适的景区范围。
将来我们不在了,沙漠里的树还在
“今年,李老师因为有工作,没有来麦盖提。”朱宜萱说,去年3月22日,李德仁和志愿者们来到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庆祝义务植树活动10周年。看到10年前种下的树苗已10多米高,大家激动不已。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麦盖提义务植树志愿者团队。其中有李德仁和朱宜萱夫妇的同学、同事、朋友、学生、学生的学生,有教授、工程师、归国华侨、军人、医生、工人、企业家等。为了跟当地植树时间保持同步,志愿活动也形成了每年春秋两季的惯例。
“志愿者团队只给当地添绿色、不给当地添负担。大家的来回机票,植树期间的食宿,植树所需的工具、苗木、农资等,都是自费。”朱宜萱说,很多人因为工作或身体原因没法到现场,就通过捐款捐物的形式支持义务植树活动。
志愿者胥燕婴今年72岁,退休前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程师,今年是第六次来麦盖提县种树。
“为什么非要跋山涉水去新疆种树?”很多人问他。
“新疆那么干旱,我们就希望它变得更绿一点。”胥燕婴说。
74岁的达汉桥是志愿者队伍里的元老,参加了历次植树活动,他还是志愿者队伍的大管家。
“来到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治理沙漠的重要性。”达汉桥说。
如今,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这支原先主要由武汉大学老科学家、老教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成为老中青结合、全国各行各业人士都有的团队。
麦盖提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罗新兰、喀什市的律师王静、乌鲁木齐的退役军人王保疆、国外的两位留学生……今年的队伍中,闪耀着更多年轻的面孔。
2024年开始,志愿者团队决定把报名者的年龄上限设定为75岁,但这并不是强制的规定,比如朱宜萱已经超龄、达汉桥明年也将75岁,但他们只要身体允许就一定会来。
“也有来不了的人,他是我的同学,比我大两岁。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来不了,但是他特别想来。后来他就捐款,去世前还托女儿给团队捐款。”朱宜萱说,每一批志愿者团队里,都有不少老科学家、老教授。每天在植树回营的路上,大家都会拉个歌,唱得最熟练的是《祖国不会忘记》,“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将来我们不在了,沙漠里的树还在,这就够了。”朱宜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