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剑君:考古人的激情与冒险
2022年07月19日 09:46:4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他们在新疆与历史对话】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53岁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剑君,是首届“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得主之一。炎炎夏日,他正和同事一起,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他先后参加并主持过20余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曾入选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也曾乔装改扮,智擒文物贩子;还曾为探查古墓,在天山深处,经历过马上惊魂……
智擒文物贩子
1995年,从西北大学毕业的于剑君来到哈密地区文管所(现哈密市文物局),从事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
1999年国庆节假期还没结束,于剑君接到一项特殊任务:配合公安人员,捉拿文物贩子,追回珍贵文物。原来,附近一座小城的公安局获得一条线索:一个盗墓团伙盗掘了一座甘肃的汉代墓葬,流窜至新疆来贩卖这批文物。公安民警扮作商人,让于剑君乔装扮成“商人”请来的“行家”,与文物贩子斗智斗勇。
“文物贩子很警觉,为方便逃跑,第一次见面约在一个临街的小房子里。我仔细看了,他们手里确实有非常珍贵的文物,其中有汉代仿制的商周青铜器,还有金镶玉的鞋。后来送到西安鉴定,定为国家二级和三级文物。”于剑君回忆道,“我们谈好价钱,约好下午交易,但文物贩子嗅到了风声,突然临时换了交易地点。”
当做着发财梦的文物贩子察觉前来取货的“商人”就是公安民警时,凶相毕露,拼死一搏。危急时刻,早已布控在四周的警察破门而入,当场人赃俱获,这批珍贵文物安然无恙。
“这个人不怕死”
2017年11月,北疆一个小县城的公安民警破获了一个盗墓案,想请一位考古专家去现场评估,于剑君正在当地出差,便欣然前往。
古墓在独库公路旁的深山中,必须骑马才能到达。从未骑过马的于剑君虽然非常忐忑,但还是第二天一早天不亮,就跟着大部队在刺骨的寒风中出发了。“我们一行14人,几位公安民警,几位牧工。我第一次骑马,只能死死抓住马缰,趴在马背上。马一跑起来,就感觉自己在空中飘着,紧张得浑身直冒冷汗。”于剑君笑着忆及当年的“囧途”。
经过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一边是高山,一边是三四十米的悬崖,下面是刺骨的冰河,就连马也紧张起来,一蹄子踩虚,石头和泥土便哗啦啦滚落下去,让人心惊肉跳。“我拼命克制着内心的恐惧,佯作镇定,把自己完全交给了马,任粗硬的马鬃蹭着我的脸。可能马完全感受到了信任,我们一路安然。”于剑君露出微笑。
终于到达终点时,同行的一位老牧工指着于剑君,对公安民警说:“这个人不怕死。”
于剑君特意和自己的坐骑合影留念。他说:“第一次在山里骑了7个多小时马,让我对马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我研究草原文化大有帮助。”
文物守护人的期待
从2016年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6年,每年都有新发现。这个项目激活了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将新疆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距今4.5万年前,延伸了新疆历史的轴线。这里出土了目前国内最早的距今5200年的大小麦碳化颗粒,还出土了目前新疆最早的、距今约5000年的碳化黍(黄米)颗粒。前者来自西亚,后者来自中国华北。
作为通天洞遗址考古队领队,从第一年开始,于剑君就带着同事,在发掘现场,给当地老乡和研学游团队做文物保护的科普宣传。通过文图并茂的展板,一方面科普通天洞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一方面宣传《文物保护法》。这其实是于剑君多年的工作习惯,他认为,考古队不仅要做好调查和发掘工作,还应当是宣传队和播种机,宣传历史和考古常识,播撒爱护文物、珍惜文化遗产的种子。
通天洞遗址位于草原石城,这是吉木乃县唯一的4A级旅游景区。考古发掘带动了景区旅游热。为此,于剑君多次向当地有关部门建言:在永久性文物保护遗址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旅游开发。他的多项建议被当地采纳,一些设想已经实现,通天洞遗址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通天洞遗址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草原石城奇特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非常罕见。于剑君一直有个理想:草原石城和通天洞遗址能够分别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如果成功,将对阿勒泰乃至整个北疆的旅游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现在,于剑君不仅是通天洞遗址发掘者,也是守护人。他为此而骄傲:“考古人都是文物守护人。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