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甘泉
2023-03-29 10:53:42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贺彦豪
在新疆,坎儿井堪称“地下长城”。现今吐鲁番的坎儿井有1100多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全长约5000公里,其浩大的工程,真够惊天地、泣鬼神。
坎儿井是古时的农民们用镢头一下一下地挖出来的。为了水,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水就是他们的生命。为了生存下去,他们要长年累月匍匐在深深的地下掘井挖渠,一盏昏黄的灯葫芦,照亮了深邃的地下渠道,也照亮了农民生活的一丝希望。为了寻找到水,他们用简陋的定向标杆测量掘进的方向。日复一日,朝乾夕惕,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这生命的甘泉;再把清澈的泉水从深深的地底引流到地面,灌溉桑田。坎儿井是生命之泉,养育了这片沙漠绿洲一代代子孙。
说实话,没来吐鲁番之前,并不觉得水的宝贵,更无法想象:为了水,为了生存,为了这片绿洲,无数的先人是怎样在这片荒野大漠的地底下,修了这样一条造福于民的引水长城。
早在汉代建元年间,为了抗击匈奴侵扰,汉武帝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治国方略。后来,历经各朝代新疆劳动人民的改造,坎儿井成为干旱之地的生命泉。唐代诗人李群玉的《引水行》这样写道:“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当我走近坎儿井,顺手掬起一抔泉水,喝一口,甜爽绵软,一股清凉直透心脾,感觉比任何矿泉水都好喝。
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坎儿井有一段佳话。当年他遣戍伊犁,一路走来,沿途看见每隔数米有一个土坑,便询问其名,后在日记里记叙:“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虽然当时他仕途受挫,横遭诬陷,但他一颗赤子之心未改,踏上戍途仍然忧国忧民,抱病查看当地民生和旱情。他一边提出屯田耕战,一边推广兴修水利,疏浚坎儿井。面对现实,他并不为个人的坎坷唏嘘嗟叹,而是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地百姓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该是对他勤政为民、相忍为国的最佳写照。数年后,清朝一品大员左宗棠步林公后尘,肩负起开凿推广坎儿井的重任,造福于民,流芳百世。这样看来,坎儿井不但是井,也是一面明镜。
有了水才有了一切。于是,美丽的吐鲁番捧出甘甜的葡萄、哈密瓜;于是,无边的绿洲回荡幸福的歌声。历经千年的坎儿井甘泉依然甘甜,依然唱着《新疆是个好地方》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