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清明节

2023-04-06 09:50:5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和谈 和泰然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大约起源于周代。明代学者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引《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从字面来看,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清洁美好、晴朗明亮的节日。

  在唐朝时期,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还各自独立,但从时间上看,是先过寒食节,寒食过后是清明节,清明节后面紧接着就是上巳节。这三个节日首尾相连,延续时间较长。大约宋朝以后,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因而,清明节兼有祭奠先祖、缅怀亡故亲人、祓除不祥、郊外游春等文化习俗。

  由于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在唐朝时尚能分开,所以唐诗中有关于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的诗。从唐代的寒食诗来看,主要吟咏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追怀寒食节的来历,这是很多寒食诗的写作重点。其来源故事妇孺皆知:忠臣介子推为晋文公所遗忘,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三天,介子推与母亲被焚身亡,晋文公追悔不已,命国人每年此时禁火三天以祭奠介子推,遂有寒食节。唐代此事盛传,其中以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最为著名:“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用诗歌的形式叙写介子推之事,寄情遥深,悲怀满腹,对介子推的被遗忘和被辜负表达深切同情。

  二是写扫墓上坟之事、祭奠亲人之情,这当然是寒食节的题中应有之义。由纪念介子推而转向祭奠逝去的亲人,是寒食节在后世演变和传承的必然选择。著名诗作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缅怀亡故的亲人,难免感伤,所以泪眼婆娑,沾湿衣巾。

  三是写宫廷赐火。如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此诗不写历史典故,也不写上坟扫墓的感伤之情,与通常寒食诗的写作有所不同,故有些学者认为,此诗写皇宫内臣不守禁火的规定,意旨有所讽喻,曲折地表达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但如果认为此诗是写寒食节最后一天晚上,皇宫赐火给重臣,似乎也能说得通,未必就是讽喻。

  四是写野外郊游。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写出年轻人在寒食节的郊游、踢球(即蹴踘)、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情调明快,与寒食节哀伤的情绪大不相同。元稹的《寒食日》也说:“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可见寒食节三天也并不是全部沉浸在悼念亲人的哀伤情绪中。

  在唐代,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传统,主要承载人们祓除不祥的愿望,同时又因人们在这一天沐浴祓禊,所以又出现了曲水流觞的风俗。

  中唐以后,寒食节与上巳节逐渐融入清明节。据《唐会要》,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朝廷发布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此后,人们写的寒食诗寥寥无几。同时,上巳节因与清明节相连,其主体风俗文化与清明节相合,故上巳诗也在中唐后逐渐消退。

  清明节的诗作,最著名的当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其诗短小精炼,言近旨远,哀思悠长,贴合节气特点,所以妇孺皆知,广为流传。其余诗人所作清明诗,如杜甫的《清明二首》、李群玉的《湖寺清明夜遣怀》、韦应物的《清明日忆诸弟》、白居易的《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等,虽然各有特色,但终究只是以清明节为引子,所写内容重点往往不在节气方面,便不为人们熟知。

  宋代文人诗词创作范围扩大,写清明节者较多。由于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繁花似锦,正是游赏之时,所以宋代的清明诗词有相当一部分写得活泼生动。北宋诗坛盟主欧阳修曾有词《采桑子》写清明节的热闹场景:“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生动地写出清明时节人们踏春郊游,心情愉悦,乐而忘归的景象。

  即便是元代的西域,各族人民也共同过清明节。契丹人耶律楚材于公元1219年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在西域生活了近10年。他曾作《庚辰西域清明》云:“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因为远离故乡,所以耶律楚材一方面欣赏西域清明时节的美景,另一方面又触景生情,引起思念故乡的情怀。从这首诗写他在边城与朋友饮葡萄酒的情况来看,西域各族人民不仅过清明节,而且过节的形式与中原地区大体相同,只不过喝的酒是葡萄酒而已。

  清明节的民俗文化主要是祭扫祖先。人们回乡扫墓、祭祀先人,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慎终追远”思想。这种思想,把不同地域的文化连接起来,把不同的文化理念融汇起来,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清明节的踏青郊游,体现的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读古人的清明诗词,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也与古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从节日文化做起,从节日诗词读起,或许能走出一条路来。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姜岚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