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当打铁声

2023-04-10 11:11:02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白云峰

  打铁是过去奇台农村一项古老传统的手艺或技能,盛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的农村。当时农村的各生产队都有专门的铁匠,还设有铁匠铺,也称“铁匠炉”,打造出犁耙、锄镐、镰刀、菜刀、锅铲、剪刀等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小时候,我们家旁边就有一间铁匠铺,是大队专门设的,主要负责给生产队马匹钉蹄铁和打制一些生产工具,铁匠是一位姓马的师傅。马师傅每天上班很早,天刚刚亮,铁匠铺就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伴随了我整个童年。所谓“铺”,只是一间土坯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个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小工或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师傅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薄片。铁匠师傅手中,坚硬的铁块随意就变成了方、圆、长、扁、尖的形状,在小时候的我看来简直神奇。

  打铁是门技术高超的手艺,师傅很受人尊敬。那时候家家户户生产、生活中少不了用铁具,锄头、镰刀等都要请铁匠师傅锻打。那时还时兴拜师学艺,家里几个男娃,总要挑选一个身强力壮的跟铁匠师傅学习打铁的手艺,有了手艺这辈子就不愁吃穿、不愁娶媳妇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后,有的也自告奋勇到生产队铁匠铺学打铁,这些刚来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日久天长就学成了技艺,还饭量大增、力气见长,干了几年后,从细皮嫩肉变得皮肤黝黑、膀大腰圆。

  记得马师傅的铁匠铺里就有两个学打铁的知青,他常对他们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也常拿这句话教育我们小孩子,活要干得漂亮,技艺要掌握得扎实。

  如今,我已到中年,对于打铁的记忆已很模糊了。一次在奇台镇犁铧尖街深处传来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唤醒了这段童年记忆。

  我循着叮当声,来到奇台县现存的唯一一家铁匠铺,见到了店主人阿布都热合曼·米吉提。

  阿布都热合曼说,他家铁匠铺主要打制镰刀和菜刀,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梅花刀”,已入选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是奇台古城“梅花刀”唯一传承人。梅花刀的打制工艺包括选材、锻造、淬火和样式等几个方面,其中淬火最为关键,全凭工匠的目测经验。这门技术非百日之功难以练成,需在长期实践中反复研磨,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把梅花刀如果细心保管,可以用十多年,甚至刀身都快磨完了,刀口仍然很锋利。

  梅花刀的前身叫“双天字”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奇台古城犁铧尖街南面兔儿桥巷,有一位身材魁梧的汉子开了家铁匠铺,他就是阿布都热合曼的爷爷塔里普。那时的“双天字”镰刀在奇台很有名气,阿布都热合曼的父亲米吉提13岁就跟爷爷学打铁,抡了五年大锤,学会了打镰刀的技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米吉提创立了自己的镰刀品牌——梅花刀。梅花刀圈口大,脖子长,刀身长而窄,膛薄虽大却轻巧,磨一次可以割半天麦子,成了农民的抢手货,买梅花刀的人络绎不绝,产品覆盖全疆还远销疆外。阿布都热合曼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跟父亲学习梅花刀制作技术,把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了下来。

  如今已近70岁的阿布都热合曼对梅花刀的传承很乐观,他说要把技艺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丢掉了。

  随着社会变迁、科技发展,打铁技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想起小时候听到的打铁声,对眼前阿布都热合曼的铁匠铺倍感亲切,因为是偶然遇见,又生怕影响他工作,仓促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

  铸铁作锄犁,春耕待秋熟。叮叮当当——清脆的打铁声,是乡音,也是乡愁。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古丽革乃·艾尔肯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