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新疆与历史对话丨吐鲁番“文物医生”陈玉珍:稀世之珍 玉琢于成

2024-05-09 09:23:52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对一件文物,犹如对婴儿一样,一定要小心呵护,细细修补。”4月27日,吐鲁番学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玉珍对新同事嘱咐道。虽然仅与文物结缘十余年,但她的妙心巧手已在考古界小有名气。

  “我也是‘半路出家’,之前学医诊病的经历与文物修复有着些许联系。”从西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陈玉珍又攻读了宗教学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我迷上了吐鲁番出土的文物。”2012年毕业后,陈玉珍来到吐鲁番,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

  这项工作犹如与古人对话,透过层层岁月的尘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残片背后的故事。“虽然之前有所了解,但真正接触时,我发现修复文物远比想象中复杂。”为了尽快掌握相关方法和技术,陈玉珍每天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文物历史背景,学习判断文物病害、分析检测数据,掌握清洁、加固、补全等技能。

  经过大量知识储备和理论学习后,她得以正式开展第一个文物修复项目——一件来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的鸡鸣枕,“这是一件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修复难度很大,文物糟朽、污渍等病害严重,我用了3个月时间才修完。”

  待修复的鸡鸣枕是件棉麻织品,不仅质地脆弱,而且结构复杂,使得剥离和修复工作异常艰难。“经过一番研究,我想到可以将鸡鸣枕的破损区域夹在两层蚕丝之间,再一针一线缝合,这种方法既能稳固破损部位,又能保持文物的原貌。”修复过程中,陈玉珍还做了详尽的信息采集和建档工作,为这件文物的“病历”记录下关键一笔。

  “修旧如旧,对文物要有敬畏之心。”何为敬畏之心?在陈玉珍看来,治病救人是敬畏生命、护佑健康;文物修复是对历史文化的抢救,承载着过往文明的文物也有生命的印记,更需敬畏。

  陈玉珍用一双巧手修复众多纸质文书、陶器、木器以及洞窟壁画等文物。而当面对阿斯塔那古墓群、洋海墓地、苏贝希墓地等遗址出土的皮制品文物时,她意识到修复这些“脆弱的躯体”,才是更大的挑战。

  “皮制品文物对温度湿度极为敏感,稍有变化,皮革纤维就出现断裂、碎片频脱等问题。”陈玉珍说,吐鲁番气候干燥,使得皮革纤维极度脱水,韧性尽失,老化现象触目惊心。自2018年起,陈玉珍与团队成员不断摸索尝试,终于逐渐掌握干燥皮革文物的修复技艺,这在国内亦属不易。

  “每一次修复皮革文物前,我们都要做大量实验,最终找到对文物本体保护效果最好、干预最小的材料和技术。”陈玉珍说,尤其是制作皮制品文物内衬支撑物,需在特定的微环境下操作,保证文物全面舒展和支撑物尺寸精准,“有一次,我们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在修复室连续坚持操作30个小时,才完成了一只皮靴支撑物的制作。”

  近几年,吐鲁番学研究院已成功申请并完成《吐鲁番博物馆馆藏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皮革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等多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主持开展《吐鲁番市文物多种价值挖掘和保护利用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陈玉珍团队计划对吐鲁番出土的干尸文物开展病理学研究。陈玉珍说:“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逐步攻克这一修复难题,让更多珍贵文物得以重现历史风貌,被更多人看见。”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范国斌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