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屏幕穿越到2000年前的克孜尔尕哈烽燧

2024-05-24 09:11:3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博物馆里看遗址】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说起长城,人们首先会想到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其实,新疆境内也有大量的长城遗迹。只是,新疆的“长城”没有连续性墙体,是以城址为中心,点状建构烽燧、戍堡等的军事设施。它们和长城一样,守护着祖国边疆的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

  库车市境内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就是中国古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目前新疆境内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烽燧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从库车市区出发,驱车向西北方向行驶十余公里,远远就能看见高耸于盐水沟河谷东岸的克孜尔尕哈烽燧。烽燧平面呈长方形,由底部向上逐渐收缩。基底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残高约13米,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层楼高。“它是目前新疆境内残高最高的烽燧。”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讲解员任雪介绍,这座烽燧由夯土筑成,夯土的时候四周有围板固定,然后层层上筑,层与层之间用纵横交错的树木枝杈为筋骨。烽燧顶部原本建有望楼,以便登临守望。然而,由于烽燧所处地恰好是一个风口,烽燧顶部逐渐被风吹出凹槽,远远望去,就像两个并肩站立于塔顶的哨兵。

  为了让游客感受克孜尔尕哈烽燧厚重的历史文化,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在展厅特意设置了数字化体验设备——“丝绸之路带入式互动体验系统”,游客不用去实地,只需通过触摸屏幕,就能“跨越”高山、沙漠,走近这座烽燧。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艾斯克尔·阿巴斯介绍,公元前60年,汉宣帝始设西域都护府,烽烽相望、台台相连直达长安的烽燧(烽火台),成为维护西域地方社会秩序、确保古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军事设施。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汉代,再建于唐代。它是汉代玉门关西行通往古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这里向东连着拉依苏烽燧、孔雀河烽燧群和楼兰烽燧。”艾斯克尔说。

  用烽烟传递消息,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日放烟称“燧”。唐朝时曾规定,每30里置一烽燧,如有山冈阻隔,可于适宜近便处设置,以能够相互望见为宜。唐朝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其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接到烽燧报警以后,朝廷将据此决定派遣多少人抵御。另外,没有敌情时,还须在每日初夜时放烽1炬报告平安,“谓之平安火”。

  “新疆境内的烽燧,接续河西而来。每一处烽燧都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形成,见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情谊,同时也见证了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保卫新疆的历程。”艾斯克尔说。

  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统计,目前像克孜尔尕哈烽燧这样大大小小的长城资源,新疆共有212处。近年来,随着新疆文物保护工作的加强,新疆长城遗址目前已做到围栏保护、人员巡检全覆盖。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古丽革乃·艾尔肯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