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塑手艺人遇上AI
2025-05-06 09:28:3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前不久,怀元辰觅得一件“宝”。
近日,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非遗工坊,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怀元辰,捧着一具铁丝盘绕的龙首骨架细细端详——这是一名大四学生两小时内完成的即兴创作。
“这般痴迷传统技艺的新生力量,才是非遗真正的宝藏。”怀元辰边说边旋转龙首,顺手打开手机支架的补光灯。新一期面塑教学视频录制开始了。
面塑技艺传承如何破圈?怀元辰闯出“云端播种+线下深耕”的双轨模式,一边吸纳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面塑,一边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面塑。为此,他持续将非遗课堂搬进校园,其团队还在短视频平台搭建起“数字传承课堂”。
镜头前,怀元辰略显拘谨。那双捏了15年面人的巧手,此刻因录制键的闪烁而微微汗湿。“这是丝路驼铃的骨架……”他稍作停顿,目光掠过场外高擎的提示板。
三组数字可以进一步解读传承方式转变的由来:线下讲座最多辐射50人,云端课堂单条播放量轻松突破2万;老师傅手绘设计图需三日精雕,AI10分钟即可输出十套方案;团队开发的“孙小圣”形象迭代数十次,终借智能算法锁定最受欢迎的国潮造型。
工作台俨然成为传统与科技对话的舞台。一边是竹签、剪刀等传统工具,一边笔记本电脑显示屏跃动着AI设计界面。最新完成的哪吒面塑旁,散落着半小时内生成的30幅数字草图,三张红笔圈选的方案即将成为下周校园课的教案模板。
创新也早已突破次元壁障。通过AI赋能,怀元辰团队研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会讲故事的冰箱贴、国潮解压手办、带穴位按摩功能的养生手办。
“面塑传承得两条路一起走。”怀元辰展示着最新的AI设计稿,“既要扎根校园培育新苗,更要打造沉浸式工坊,吸引大众走进来、玩得了。”身后展架上,憨态可掬的阿凡提与机械感十足的赛博青龙相映成趣。
工坊里,老师傅用竹签修整面人衣褶,年轻员工用智能AI调整教案。站在时光交汇处,怀元辰忽然想起师父的话:“面塑之魂,存于掌心温度。”他执起两粒乌润油亮的面团,轻轻嵌入赛博龙首的眼窝——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终以最传统的点睛之礼圆满结束。
■记者感言
老手艺的“数字进化”
在怀元辰的非遗工坊工作室里,面塑正在进行“数字进化”。当这位面塑手艺人把AI算法揉进面团时,既不像某些老匠人那样抗拒,也没被新技术带跑偏——他正摸索着面塑技艺传承的第三条路。
工作台上,一边是竹签、剪刀等传统工具,一边是笔记本电脑显示屏跃动着AI设计界面,这种混搭传递出了一种信息:新技术不是来革老手艺的命,而是给它装上翅膀。那些被年轻人热捧的解压手办,何尝不是当代的面人!只不过从庙会摊搬进了短视频和盲盒。
最打动人的不是一条面塑制作视频创造了多少播放量、又涨了多少粉,而是传承链的悄然重构。当大四学生设计的铁丝龙首骨架被老师傅捧为至宝,当年轻人把玩着养生手办讨论穴位分布,非遗不再是单方面的保护,而是变成了双向奔赴的创造。
怀元辰以年轻人的语法重译古老技艺——用AI缩短创意到成型的距离,把文化基因藏在国潮皮肤之下。这或许正是非遗传承该有的模样:既带着祖辈的手温,又跳动着这个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