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丝路文化演绎当代风采
2025-05-17 09:21:3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又一重要节点事件。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非遗承载历史、接续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
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疆有14个项目入选,如今这一数字已达94项;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新疆有11人,现在已有133人;目前,全区共有5956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6992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新疆非遗以全新姿态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成为展示新疆魅力、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木卡姆 乐韵新声
“我做旅游攻略时了解到莎车是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在这里现场观看演出后,才知道十二木卡姆的曲调是那样优美,各个乐器的演奏配合特别和谐,让人真切感受到新疆的美好生活。”成都游客谭鑫在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看了十二木卡姆演出后,由衷感慨。
成立于2007年的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现已成为游客聚集的打卡地。这里设有专门的展览厅、排练传承厅、表演厅及办公室,表演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共同演奏。从各乡镇中选拔出来的民间艺人在这里进行木卡姆节目的排练和演出。现在,该中心已有木卡姆民间传承人近50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出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悠扬的木卡姆乐声就从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中传出,成为莎车县一道亮丽风景。该中心导演热合曼·阿不力米提说:“这几年,我们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有了更好的设施,受到了更多关注,年轻人也来了。如此盛况,让我们信心倍增,一定能把木卡姆艺术传承得越来越好。”
在新疆,像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这样的基地还有4个,分别位于鄯善县、哈密市、麦盖提县、墨玉县,为木卡姆艺术的广泛传播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新疆文艺院团的再创作,则将这一艺术带入更广阔的舞台。《木卡姆精品荟萃——且比亚特》作为第三届新疆文化艺术节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剧目之一,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上演。这部剧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木卡姆音乐特色基础上,创新性融入古琴、琵琶、箜篌和阮等民族乐器,舞蹈动作结合汉唐古典舞的优雅韵律与传统维吾尔舞蹈的灵动姿态进行编排。自去年11月首演以来,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
该团作曲兼演奏员艾合塔尔·艾斯坎说:“我们在创作中既完整保留了木卡姆传统叙咏歌的经典韵味,又创造性融入现代叙事歌的表现手法,更符合当代的审美表达。”观看了这场演出的王立胜说:“演出太精彩了,赋予了这部经典作品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此外,由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创作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融合歌舞、诗颂、器乐演奏、多媒体视效等,彰显了木卡姆艺术的时代气息,自2016年推出至今,常演不息、场场爆满。2023年7月,该团又赴印度尼西亚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演出。
随着“木卡姆+”形态不断丰富,木卡姆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也更加生动灵活。
玛纳斯 史诗新唱
到阿克陶县追花的游客白天赏花,夜晚则在当地剧场沉浸式观看史诗歌舞剧《玛纳斯》。江西游客陆一鸣说:“去年在春晚看摇滚版《玛纳斯》演出,民族乐器里混入电子音乐,感觉很新鲜。这次在史诗的家乡观看原汁原味的《玛纳斯》,觉得又梦幻又神奇。”
近年来,新疆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千年英雄史诗《玛纳斯》不断以新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去年春节期间,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组建的克州玛纳斯组合摇滚电声乐队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晚舞台,让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听到了《玛纳斯》的声音。之后,这支乐队的身影相继登上“5·19中国旅游日”新疆主会场开幕式、第十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南京咪豆音乐节等舞台,他们身着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演奏着库姆孜、口弦、陶笛等传统民族乐器,同时融合了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现代乐器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听盛宴。
“《玛纳斯》多少年来都是口头传唱。我们在此基础上编创了歌舞兼备、叙事叙情的原创歌舞剧《玛纳斯》,2020年在南京首演成功后成为剧团最重要的保留剧目。”克州歌舞团团长布外加尔·胡克西说,以歌舞剧形式演绎《玛纳斯》具有连贯性和灵动性,更容易被观众接纳,也更具有传播性。该团在《玛纳斯》多样化传承表演方式上多方探索,接连创演了歌剧、歌舞剧、音乐剧、小型说唱等多个版本以适应疆内外不同舞台,让这部英雄史诗拥有了更多受众。
从口头演唱到文本传承,从草原上的毡房到现代化的舞台,《玛纳斯》的传承无处不在,它的文化价值也更加深入人心。“实际上,从1984年《玛纳斯》第一次走出草原、走上舞台开始,它就不断以创新的姿态,先后拥抱各种艺术形式,不断从帕米尔高原走向更广袤的远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认为,随着《玛纳斯》从“文化遗产化”到“文化资源化”的转化,它已成为更适合大众传播的“可视性文化符号”。除了舞台上的《玛纳斯》呈现,它还以书籍、雕塑、绘画、漫画、绘本、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史诗的观众”。
艾德莱斯 时尚新颜
今年4月中旬,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文化和旅游资源海外推广活动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设计师阿里木江·阿迪力向来客介绍了多种用新疆艾德莱斯图案元素设计的家居用品、用奥斯曼草染色织成的羊毛真丝艾德莱斯系列服装,以及用漳绣工艺仿制艾德莱斯图案制作的工艺品等,受到前来参观的巴黎友人关注。“漳绣与艾德莱斯两种非遗的融合,使它们各自都呈现出全新的样貌,我们希望借由这些美丽服装让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新疆。”阿里木江说。
这已不是艾德莱斯第一次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亮相。意大利、瑞士、法国、克罗地亚、韩国……在海外,身着艾德莱斯元素服饰的模特或惊艳秀场,或在街头形成小小的围观。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市吉亚乡是新疆艾德莱斯绸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享有“艾德莱斯丝绸故乡”的美誉。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代植物扎染技术和木制自造织绸机器,不少村民世代以织造艾德莱斯绸为生。但受制于家庭作坊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变化,这里的织机曾一度变得悄然无声。
和田地区政府为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建厂房、送织机、搞培训、跑展会、开网店、办企业、成立专业技术协会等。2015年,新疆建立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中心,汇聚设计师与专家,致力于研发新产品。自2016年起,自治区启动“艾德莱斯出天山”工程,成功攻克生产技术难题。
更为可喜的是,众多设计师推陈出新,在现代工艺和融合创新的助推之下,新疆艾德莱斯产业逐步涵盖服装服饰、文旅产品、高级定制等各个领域,经过解构再生后的艾德莱斯焕发出新的魅力。当这些创意产品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人们纷纷感叹“艾德莱斯原来可以这么时尚”。
经时尚改良过的艾德莱斯,成为千千万万爱美女性的心头好。时尚博主妮娜来新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布料丝绸市场寻找艾德莱斯。“被热巴的美裙种草,所以抵达喀什后,我们直奔当地的布料丝绸市场,去定制一条独一无二的艾德莱斯裙子。艾德莱斯这种古老的非遗手工艺,有一种民族文化的厚重之美。”看见当地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艾德莱斯绸料,她惊叹又兴奋:“挑花眼了,每种都好看。”
“中华文化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精神气度,不仅使得艾德莱斯传统纹样元素得以保存,也使新的纹样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呈现出密而不乱、繁而不杂的独特装饰效果。如今,艾德莱斯早已不再局限于服饰,而是以各种形式、用途的特色文化产品,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新疆标志性的美学符号。”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迪拉娜·扎克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