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工作中,马青青与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与同事们成为亲密的朋友。科室医生娜迪热木·阿不都热依木和马青青经常一起探讨医学问题,共同分享临床经验和医疗知识,结下深厚友情。娜迪热木说:“我们科室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马医生的影响下,大家探讨业务,分享经验,养成了讲团结、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张翠娟是伊宁市达达木图镇信访干事、专职人民调解员,她扎根调解一线9年,处理着婚姻家庭纠纷、土地纠纷等琐碎的事,却深知这些是群众的“心头大事”。她一次次上门调解,当好和事佬,巧解千千结,一面面锦旗是老百姓对她工作的认可。
“当我回望来时路,终于懂得服务边疆的志愿红与守护正义的法徽金,是同一颗赤子之心在不同时空的绽放。”王晓庆说,新疆大地教会她的,从来不是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以生命熔铸使命,让每一次选择都成为扎根边疆的年轮。
暮色中的克拉玛依,灯火渐次亮起。刘浩洋站在黑油山的石油工人雕像下,看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在灯光下闪耀。这个00后青年,在戈壁滩上种下的志愿火种,正化作点亮边疆的美丽星河。
“民生无小事”是宋绍维常挂嘴边的话。他推动吉木乃县建了热闹的周六巴扎,推动托普铁热克镇日间照料中心改建……18年,宋绍维像一颗钉子,“钉”在吉木乃县的民生保障最前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服务群众到改革创新。“希望我的努力让群众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宋绍维脚步坚定。
王都飞是千千万万扎根西部、建设西部青年的一个缩影。他说,要脚踏实地在新疆当个“农民”,继续深耕设施农业领域,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二十多年光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而不变的是窗外白杨的沙沙作响。无数次,陈铭意望着操场上嬉笑打闹的学生,又想起了西行列车上的自己。只不过,他无需再写下誓言,因为这菁菁校园,早已写满了答案。
正是这种每次都总结经验的工作方式,马合苏提别克成为了治疗马肠梗阻的能手,从最初的药物保守治疗发展到手术治疗,治愈率从30%增长到了90%。要知道,一匹马的价值对于有的牧民家庭来说相当于一年的收入,马能保持健康,就等于保住了家庭收入。
“一年‘筑基垒台’,两年‘修桥铺路’,今年我们要‘狂飙突进’,跨过山海,春暖花开。”余渔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祖国西极乌恰县的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守护好祖国的“西大门”,就是为国家繁荣稳定作贡献,“我愿意投身在这其中,做一朵浪花。”
常吉鑫还带着村民们在沙漠上种红柳、大芸。“起初,许多村民并不认可。于是我们逐户宣传,让部分种植成功的农户带动大家积极参与种植。”常吉鑫说,他们引导致富带头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户推广种植经验,不断优化红柳、大芸种植技术,于去年10月成功探索出有效模式,已在和田地区全面推广。
“新疆的独特魅力和淳朴民风让我选择留下。”马露露说,2016年志愿服务结束后,她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是回到家乡甘肃,还是继续留在新疆追逐梦想。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留在乌鲁木齐,成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赵泓博坦言:“来边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虽然新疆的教育资源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但这正是他们教育援疆的意义所在。这里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让大家有机会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边疆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
“如果没有西部计划,就没有现在的我,没有现在这份让我感到幸福与自豪的生活。”李飞说,他也经常把自己的青春故事讲给孩子听,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后,继续将这份热爱传承下去,点亮边疆新希望。
入疆6年多,刁鹏的个人成长和新疆的发展早已紧密地融为一体。2024年3月任库车市委党校(行政学校)副校长以来,他依然热情洋溢地讲述着真实鲜活的新疆故事,满怀激情为第二故乡增光添彩。
“新疆的独特魅力和淳朴民风,让我选择留下。”马露露介绍,2016年,志愿服务结束后,她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是回到家乡甘肃,还是继续留在新疆追逐梦想?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留在乌鲁木齐,成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37岁的朱强是乌苏市明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自2011年扎根生产一线以来,从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凭借“零差错”操作纪录和“问不倒”称号成为石化行业标杆。曾先后获得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李丽是90后,甘肃人。2017年,哈密市制定引进人才新政策,面向各高校招聘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刚刚从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丽怀揣理想与信念,从甘肃来到新疆哈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8年时间,她用心血和汗水,在新疆大地上写下了科技兴农的一篇篇论文、一份份答卷。在西部的田野上,她的科技逐梦之旅正在继续。
扎根新疆27年,何亮舟早已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他把自己在新疆的青春写成文学作品《昆仑恋曲》,书中有“既然选择你,狂风吹不散我的柔情”的铿锵誓言;有“将我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地、默默地为边疆人民服务中去,这或许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活法”的坚守。
“如今,我已扎根在这里,我会满怀热忱、牢记责任,用实际行动书写民政担当,让群众在烟火日常中感受稳稳的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刘清印说。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梁定义说,社会和行业都在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希望未来和团队打造出更优质的国产采棉机,为“中国制造”奉献力量。
他们,是拓荒者,用汗水浇灌荒芜;是守望者,用坚韧守护边疆;更是追光者,用信仰照亮前行。他们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故事,激励着更多青年挥洒热血,在新疆书写属于精彩人生。
这几年,英其克艾日克村先后获得自治区级精神文明村,和田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集体等荣誉,对此,蔡黄河很淡定:“现在我就是这个村的村民,我愿意当个好农民、当个称职的领路人。”
“我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新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我梦想开花结果的地方。”孟祥华说,今后,她会继续扎根新疆,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十余载光阴,戈壁胡杨的年轮多了十几圈,也让一个青年的理想扎根抽枝。李倩用“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证明,新时代的边疆既是磨砺意志的熔炉,更是施展抱负的沃土。当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个人奋斗的涓滴细流,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江河。
“我的目标是为新疆荒漠化防治、荒漠生态恢复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薛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荒漠化防治工作。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疆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疆凭借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但风电光伏设备退役后,面临着如何循环利用的问题。金冠华的工作方向之一,就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促进风电机组和光伏组件废旧材料再生利用。
韩志勇是一名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现任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医师,2016年毕业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面对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他坚守学医时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响应国家号召,独自一人从河南汝南奔赴2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哈密,成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
“我来新疆,很大程度是受爸爸的影响。20多年前,他在新疆打过工,每次听他讲起新疆的风土人情,我都很向往。爸爸鼓励我多出去历练。所以,一毕业我就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文博说,他来时没有犹豫,中途不曾彷徨,现在更不后悔。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众多有志青年满怀热情来到新疆,在天山南北建功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