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丨激发非遗的创新创造活力
2025-04-24 10:41:5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买买提艾沙·买买提吐尔汗 音乐学院副教授 赵士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是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了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为实施科学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条例》聚焦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对推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是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些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疆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就
新疆非遗是中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近年来,新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依法科学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麦西热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一大批体现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目前,新疆拥有数量庞大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地级、县级非遗项目。江格尔、花儿、阿依特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相继搬上艺术舞台,民族乐器制作、桑皮纸制作、地毯织造等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发展,摔跤、刁羊、赛马、达瓦孜等传统体育类非遗以比赛和表演方式实现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显著提高。各地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举办多种竞赛活动等形式,提高各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部分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培养更多非遗专业人才。有的非遗传承人考入高校,成为学术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传承人展示才艺的重要载体。非遗小镇、非遗集市等场所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非遗购物节为非遗传承人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
多形式展示展演提高新疆非遗知名度。央视春晚、《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为新疆非遗提供了展示、宣传平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为非遗展示展演的有利契机,推动了新疆各地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遗展示活动作为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年,集中展现了新疆非遗的多样特征。
新疆非遗“两创”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文化艺术节、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新疆民间艺术群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为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平台。以史诗《江格尔》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本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以萨玛瓦尔舞为元素创作的舞蹈《爷爷的萨玛瓦尔》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这些都是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法律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深入推进新疆非遗保护工作,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提供了法律支撑。
非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如果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与发展出来的物质文化的结晶,那么非遗更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
近年来,各地加强非遗馆的数字化建设,形成了区域性非遗连片成带发展态势,有效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新建成的新世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集非遗展品展示、活态展演、技艺传承、互动体验、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和学术研究等于一体的自治区级多功能文化场所。各级非遗场馆的不断创新与升级,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共有共享共用的实践场域。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从历史走到了当代,还将从当代走向未来,必然要汲取最新技术成果,融入群众生活之中。新疆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完善保护新模式。集中力量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展示、宣传新疆丰富的非遗资源,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提供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平台。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非遗传承新活态。科技的加速发展一方面逐步影响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另一方面也为非遗提供了全新发展土壤。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非遗传承、传播形式,拓展受众群体,形成非遗传承新活态。贯通学科边界,不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相对稳定且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符号,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与内涵的数字化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