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充足的水资源,可以采取生物治沙方式;在风力强劲、光照充足的地方,可采用光伏治沙;在水资源有限、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可以工程治沙为主。
新疆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工作,通过固沙压沙、围栏保护、人工管护等多种沙漠锁边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牲畜破坏,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取得良好效益。
沙漠公园是以荒漠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为核心,合理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开展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国家在新疆设立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且末县、奇台县、麦盖提县5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总结推广沙区工程防护、植被恢复、经营型防护、绿洲—沙漠过渡带防风固沙等适合新疆的实用技术模式。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生长于土壤表层和近地表数毫米内的蓝绿藻、苔藓、地衣、真菌以及许多景观中常见的其它隐花植物成分与土壤复合而形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复杂复合体。研究表明,因为这层结皮的存在,哪怕是遇到10级以上的大风,地表都不易起沙,被形象地称为“沙漠皮肤”。
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1959年开始对柽柳属植物进行研究。通过多年研究,最后采用先开沟后深栽的办法,种植柽柳获得成功,这一造林技术当时在国内外属于首创。在重盐碱地环境下,同时对9种柽柳进行耐盐性的对比试验,在国内外均无先例。
活化沙丘环境无灌溉造林模式在准噶尔沙漠明渠工程全线得到推广应用,造林面积达 30000 亩,植物成活率达 85% 以上,防沙体系造价降低了 80% 以上,工程扰动区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渠道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确保了沙漠明渠的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行,开创了沙漠地区悬湿沙层水的生态利用新途径,拓展了无灌溉造林和生态工程建设的技术领域和实施区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流动沙地苦咸水灌溉造林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之中,建成了全长 436 km、总体宽度 72—78 m 的人工绿色走廊,林带面积 3128hm²,种植苗木 2000 余万株,成活率 85% 以上,从而根治了沙漠公路风沙危害,确保了公路安全畅通。这条公路的修通,在世界的交通史和世界的防沙治沙史都是一种奇迹。
把灼热的黄沙装入白色圆筒形袋子,然后把一个个沙袋垒成整齐的方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沙袋,其实蕴含着一项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障。它们可明显降低近地表风速,有效促进植被恢复,因可降解而绿色无污染。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在沙漠治理、交通线建设和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沙漠边缘实施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能发绿电,还能防沙治沙种植牧草林果和饲养牛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光伏为何可以治沙?光伏到底如何治沙?我们一起了解它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