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的丘陵上,有一座被时光遗弃了的古城——石城子遗址。2014年,新疆考古人员在石城子遗址发现一座汉代陶窑,周围散落着大量灰陶瓦片。这些瓦当,圆形,灰色,由黏土烧制而成,直径约15.5厘米,汉代工艺的雄浑朴厚在其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有机质文物修复工作室,无影灯下,52岁的路莹将文书残片铺在白纸上,用软毛刷扫去浮尘。这些泛黄的文书残片薄如蝉翼,即使戴着口罩,也能看出她清理时屏息凝神的模样。桌角堆着上百个透明密封袋,标注着文物编号、地理位置、挖掘时间等。
刀郎部落景区是以胡杨林为背景、以刀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8300亩,有世界上种类最全且具有代表性的5000余亩千年原始胡杨林。
画面清理、裂隙填补、颜料层加固、微生物治理……一进洞窟,37岁的文物修复师周智波就穿越到时光深处。他像1000多年前的僧侣和工匠那样,怀着虔诚敬畏之心当一名“壁画医生”。
清代玉器一直被史料记载为中国古代玉雕艺术的一座高峰。特别是乾隆时期的玉器,选材精良、器形规整、设计巧妙、雕工精美,意境高雅,多数精品佳作为历代所不及,其中就包括“中西合璧”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
一名男子骑在飞奔的白马上,只见他蓄八字短须,身穿圆领紧身绛色窄袖长袍,头戴幞头,脚穿黑色皮靴,足踩马蹬,双目注视地面,手臂挥杖,貌似击球……新疆博物馆陈列着一尊彩绘泥塑打马球俑,为人们再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盛行。
一把小小的梳子,“穿”发丝,“越”古今,不仅是必不可少的实用器物,更是古代妇女审美追求的实物印证,表达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不懈追求。
小心拨开沉积千年的尘土,审慎辨别字符残片的内容,向历史的纵深里探寻叩问——3月18日,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在北庭故城遗址工作的6年时间里,我愈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欣喜每年新的发现……”3月18日,在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分享了自己与北庭故城的渊源,以及考古最新进展。
千百年前,生活在吐峪沟一带的佛教僧人日常生活是怎样的?3月19日,在“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吐峪沟石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夏立栋介绍了最新考古发现——在吐峪沟东区南部发现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大型官方寺院,并在寺院北部发掘出了15间房址以及金铜佛像、佛经写本、借贷契约、占卜文书等丰富文物,生动展现出当时寺院僧人的管理运作、仪式程序和日常生活图景。
“2023年我们完成了VI号建筑F4的完整发掘,确定了其完整的形制结构,推断为讲经堂,是本次发掘工作重要发现之一。此外,还发现了一座形制独特、修建精美的塔殿,殿内四壁和中心塔座四壁及回廊底部均用白石膏粉刷,保存基本完整,出土了大量石膏佛像残片。”3月18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肖小勇在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公布了喀什莫尔寺遗址最新的考古成果。
在吐鲁番博物馆,远古彩陶展区让人流连忘返。柔和的灯光下,一件件造型朴拙,纹饰简洁,散发着泥土暖意的陶器仿佛在无声诉说久远的历史。
“《玉润丝路》——痕都斯坦玉器珍品展”日前正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展出,至5月20日结束。3月15日,记者走进这里,立刻被一件制作精美的玉盘吸引。
军大衣已经洗得发白,衣袖也因为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而变得僵硬,里里外外补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补丁,共296块!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二楼展厅中央,一件破旧的军大衣常常让游客热泪盈眶。
到吐鲁番博物馆参观,会有种眼睛和时间都不够用的感觉。除了陈列在此“含金量”颇高的一件件文物,仅是“巨犀化石陈列厅”一处,就值得仔细观看。
巴音郭楞,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南、中两线横贯全境2000多公里,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之地。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域36个城郭中,有11个分布在这片沙漠之中的绿洲上。
“用‘中国新疆和田玉知识的百科全书’来形容绝不为过。”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卢兆荫,对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的《中国新疆和田玉》(上下卷)如是评价。
2019年开始,新疆考古研究所对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进行了发掘,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并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喀什的春节不同以往,总台春晚在这里设立分会场,客人们都会挑有祝福含义纹样的陶器。”2月4日,喀什市江湖泥巴艺术烫画创意工作室经营者祖里甫卡尔·阿巴拜克力,一边说一边擦拭着上釉的陶器,让它鲜亮的色泽和生动的纹样显露出来。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田玉在中国古代用玉制度中的特殊性和中华玉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认同。
“西旁”在哪里?这个曾经出土大量景教文献的遗址有过怎样的历史过往?近百年前,德国探险队发布的考察报告,让吐鲁番一处叫“西旁”的景教遗址被世人所关注。然而,由于德国探险队对这处遗址地址记载不详,西旁景教遗址究竟在哪里,无人知晓。直到2004年,吐鲁番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多方查找,西旁景教遗址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已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源远流长。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还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纽带。
这组土尔扈特印中唯一的一件汗印藏于新疆博物馆,印面錾刻着“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字样,意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边款印着“乾隆肆拾年(1775年)玖月礼部造”。因为颁授印信时,带领土尔扈特部完成东归壮举的最高首领渥巴锡已去世,所以由他的长子策凌纳木扎勒接下了这枚印信。
3600年前的青铜武器长啥样?当时生产青铜器的工具又会是啥模样?近日,温泉县呼斯塔遗址出土的3件青铜时代文物从国家博物馆展出归来,这是它们发掘出土后,首次向世人展示风采。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是我国唐至元时期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行政中心,是丝绸之路天山以北段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唐至元时期天山北麓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更为研究和阐释丝绸之路北道东西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格局形成和发展历程等问题,提供了生动而坚实的实物材料。
历时两年的保护修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让来自吐鲁番、喀什、克拉玛依的83件(套)文物重现昔日光彩。
金代的双鱼纹铜镜多为圆形,取圆满、团圆、吉祥之意。鱼纹以鲤鱼为主,鲤鱼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被认为是祥瑞之物,有鱼跃龙门之意,寓意为年年有余,吉庆富贵。